今日病例以皮肤为主要表现的细粒棘球蚴病

法国敏白灵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40114/4326409.html

细粒棘球蚴病(CysticEchinococcosis)又称包虫病,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感染所致。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的Virginia等人报告了一例以皮肤病为主要表现的细粒棘球蚴病,一起来学习一下。

病例介绍

患者男,61岁,来自西班牙萨拉曼卡农村地区,因全身瘙痒4年而入院。4年前曾被诊断为泛发性湿疹,并接受丙酸氯倍他索和他克莫司软膏外用、口服依巴斯汀和泼尼松片治疗;同时因支气管高反应性,接受沙丁胺醇吸入治疗,效果欠佳,近期因皮肤病和支气管反应性加重而入院。

体格检查:全身皮肤干燥,面部、躯干、四肢可见大片红斑、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见图1)。

辅助检查:组织病理学示海绵状皮炎伴血管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图2);IgEUI/l;嗜酸性粒细胞数为/μL(7.19%);胸片正常;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旋毛虫、弓形虫、肝吸虫、猪带绦虫抗体和粪便寄生虫病原学检查均为阴性;包虫病IgG结果阴性,但检测到特异性细粒棘球蚴抗体为3.13Kua/l(正常0.35Kua/l);腹部CT显示3个与肝棘球蚴囊肿一致的病灶(图3)。

诊断:细粒棘球蚴病

治疗:给予阿苯达唑(mg/d,2次/d)和吡喹酮(mg/d,2次/d),随后进行手术切除囊肿。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为棘头蚴感染。之后因吡喹酮消化道不耐受,仅用阿苯达唑继续治疗,患者皮肤损害症状改善,18个月后停止所有治疗。

图1(A.B.C.D)全身皮肤干燥,面部、躯干、上肢可见大片红斑、少许鳞屑、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

图2组织学检查:海绵状皮炎伴血管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HE×10)。

图3腹部CT:肝脏多发棘球蚴囊肿

病例学习

细粒棘球蚴病是一种慢性、复杂和被忽视的人畜共患病病,在世界许多地区仍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棘球蚴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以及西南广大农牧区,以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四川、西藏及内蒙古等省、自治区最为严重,人群患病率为0.6%?4.5%,牧民患病率最高。

细粒棘球绦虫寄生在犬、狼等肉食动物的小肠虫卵随粪便排出后污染水源、土壤和食物,家犬有舔舐肛门的习惯,因此可将虫卵散布于全身表面,与人接触时随时将虫卵传染给人(图4)。

图4.细粒棘球蚴生活史(医学寄生虫学,梁韶辉)

本病发展缓慢,潜伏期1~30年,多数在儿童时期感染,至成年时期才表现症状。

临床表现复杂,常见症状有以下几种:

①局部压迫和刺激症状,由棘球蚴不断生长,挤压寄生器官及邻近器官所致;

②毒性和超敏反应,棘球蚴的内容物溢出可引起毒性和超敏反应,常见症状有荨麻疹、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③并发症,由于外伤或穿刺使棘球蚴破裂是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若肝棘球蚴破人腹腔可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或继发性腹腔棘球蚴病,破人胆道可引起急性炎症和胆道梗阻。

棘球蚴病诊断困难,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和定位,如X线、B超、CT、MRI及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检查,血清学检查阴性率较高,若从手术取出物或痰液、胸腔积液、腹水中检获棘球蚴碎片或原头蚴可确诊本病。

目前棘球蚴病治疗以手术为主。术中应注意将虫囊取尽以防复发,并避免囊液外溢,以免造成扩散或引起过敏。较小的棘球蚴或不宜手术者可用大剂量阿苯达唑、甲苯咪唑和吡喹酮治疗。

在皮肤科,IgE升高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通常与特应性皮炎有关,但其他有皮肤表现的系统疾病如肿瘤和寄生虫病,也应考虑在内。

皮肤表现可能是诊断潜在的严重传染病的一个线索,寄生虫病是全身湿疹、特应性皮炎、荨麻疹尤其是伴有嗜酸性粒细胞或IgE增高者的重要的鉴别诊断。

「文章内容仅用于学术探讨,供医疗专业人士阅读」

编辑|费肥肥

文章转载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邮箱「feiyanghh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jxinjian.com/xzcr/78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