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推进,过敏性鼻炎(AR)发生率越来越高。通常,AR症状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易引发呼吸系统并发症。西替利嗪是治疗AR的药物之一,3月31日,西替利嗪专家咨询会在上海召开,会议邀请了国内多位耳鼻喉科、皮肤科、变态反应科专家共同就AR等过敏性疾病的诊疗现状及临床需求进行了探讨。
同时,为了进一步推动国内儿科过敏领域的交流和发展,4月8日,辉瑞健康药物部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彩虹关爱儿童抗敏论坛,为全面探讨儿科过敏疾病,该论坛还设置了ETAC研究、儿科药学、儿呼吸、儿皮肤、儿耳鼻喉多个专场。会议邀请到ETAC研究的主要研究者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沃纳(JohnOliverWarner)教授及多位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报告。现撷取以上两场会议的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西替利嗪专家咨询会总结
程雷教授
赖荷教授
抗组胺药在治疗过敏性疾病,尤其是AR中有独特的治疗地位。西替利嗪作为第二代抗组胺药,被年天津AR诊治指南推荐为变应性鼻炎的一线治疗药物之一。为进一步了解西替利嗪在临床应用中的实际情况,南京医院程雷教授主持了本次专家咨询会,约10位专家围绕AR的致病原因、抗组胺药在过敏性疾病中的治疗地位以及联合用药等相关话题发表看法,展开讨论。
AR的发病率持续升高的相关因素程雷教授指出,在中国,引发AR的因素有很多,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环境污染与AR的关系是目前的讨论热点,事实上,环境污染因素从理论上讲是非特异性因素,而对发病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特异性的过敏原。现在很多患者认为自己的过敏性疾病是由于雾霾等空气污染所致,但其发病仍是尘螨虫致敏的过程。在发病过程中,组胺等介质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同样的环境下,有的人群发病,有的人群不发病,提示,过敏性疾病在个体间存在基因易感性的差异。温州医院陈波蓓教授分享经验指出,温州气候潮湿,她在临床中接诊的过敏性疾病患者,从婴幼儿到老年人,进行过敏原皮试后发现,90%的患者都是螨虫过敏。广州医院赖荷教授也指出,螨虫做为致敏原大约占她们所有皮肤点刺试验结果的60%~70%。而花粉致敏在北方可能占比更多。
抗组胺药目前在临床中的治疗地位目前,抗组胺药在皮肤科和耳鼻喉科应用均较多,用于儿童哮喘的情况如何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王薇教授回答,很多患有哮喘的儿童70%~80%都有AR,她们基本上都会给予患儿抗组胺药,在AR得到有效的控制之后,哮喘也就更加容易控制。赖荷教授表示,很多AR的患者也往往伴有支气管哮喘,对这部分患者,临床一般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口服抗组胺药治疗。
上海交通大医院卢燕鸣教授表示,儿童AR和哮喘的发生率均较高,上海哮喘的发病率是7.5%,鼻炎是15%,而且很多哮喘、咳嗽患儿伴有AR,婴儿中还会高发湿疹,因此抗组胺药在儿科使用广泛。在治疗过程中,许多家长对鼻用激素存在顾虑。ETAC研究显示抗组胺药能持续使用18个月,可用于6个月以上的儿童,安全性良好。
关于治疗时间,程雷教授认为,指南目前提倡6~8周为基本的治疗周期,给药2~4周后进行随访,评估疗效,对剂量进行调整,然后再维持治疗4周。6~8周以后,根据情况停药或者减量,找到适合患者的最恰当的维持剂量。
联合用药的必要性关于联合用药,程雷教授指出,因为循证证据的有限(主要是伦理委员会审批的限制),目前过敏性疾病相关指南中很少提及联合用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临床中的联合用药方案孰优孰劣主要靠医生的临床经验。赖荷教授指出,联合用药在皮肤科常见,两种抗组胺药的联合也合乎规定。尤其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单一用药效果往往不好,经常会联合使用抗组胺药。在考虑联合药物方案时,应考虑药物的代谢途径,现在很多抗组胺药是经肝脏代谢,西替利嗪则是通过肾脏排泄,不同的代谢途径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因此赖荷教授表示,她在考虑联合用药方案时会首先考虑到联合西替利嗪。对于既有AR也有哮喘和荨麻疹的患者,往往也给予联合用药,用药时也应考虑药物的代谢途径问题。
第一届彩虹关爱儿童抗敏论坛内容撷英
Warner教授
Boev博士
组胺和抗组胺药-ETAC研究的启示Warner教授首先就组胺在过敏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阐述,然后对ETAC研究进行介绍。他指出,ETAC研究是一项多国、前瞻性、随机、双盲、平行分组、安慰剂对照研究,目的是验证早期使用西替利嗪可以预防或减少哮喘发作。研究入选例6个月~2岁患有特应性皮炎或其直系亲属具有特应性疾病病史的婴幼儿,大部分为1~2岁,随机给予西替利嗪(0.25mg/kg,bid)或安慰剂,治疗18个月,然后进入长期随访期。研究者根据每一次随访的不良反应报告、患者日记卡、医生检查、进展评价、心电图、血生化检验、尿常规等评价西替利嗪的安全性。该研究显示婴幼儿长期使用西替利嗪,不良反应与安慰剂相当,耐受性良好。因为该研究规模较大,且为前瞻性研究,所以有力地证实了西替利嗪在6个月以上婴幼儿中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对于过敏患者,不建议使用第一代抗组胺药,尤其婴幼儿。疗效控制不佳时,可选择加倍剂量治疗。
盐酸西替利嗪在婴幼儿中的应用优时比制药公司(UCB)全球过敏医学总监鲍埃夫(RossenBoev)博士在报告中指出,西替利嗪作为第二代抗组胺药,进入临床使用的时间已超过30年,作为目前研究发表数量较多的抗组胺药,被临床医生处方用于众多过敏性疾病患者,尤其是儿童。中国一项荟萃分析显示,与安慰剂相比,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孟鲁司特4种药物均能显著改善AR患者的症状,其中西替利嗪的疗效较其他三种药物更显著。研究显示,由于具备更好的药代动力学(PK),第二代抗组胺药有较好的安全性。西替利嗪用于儿童的PK分析显示,低龄儿童应给予低剂量的西替利嗪,但次数更多。6个月儿童给予西替利嗪每天2.5mgbid,与12岁儿童10mgqd达到的稳态浓度相似。西替利嗪在发挥较好疗效的同时,对食物摄入没有限制。
杨挺教授
姚红兵教授
践行指南解读儿童荨麻疹的诊治医院杨挺教授指出,年中国荨麻疹指南对儿童荨麻疹的诊治进行了推荐。治疗方面,建议选择能安全、有效和规律使用的药物,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的。第二代非镇静或低镇静抗组胺药被年指南推荐为荨麻疹一线治疗药物。研究显示,西替利嗪作为常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具有抗组胺抗炎、双相抗过敏、起效迅速、作用持久的特点,可有效改善慢性荨麻疹症状,且无药物相互作用,婴幼儿长期使用安全性良好。年荨麻疹指南强调,不同抗组胺药其最低年龄限制和使用剂量有显著差异,应遵循药物说明书规范使用。
儿童变应性鼻炎的诊治策略姚红兵教授指出,儿童AR在诊断上存在诸多难点,如完全依赖家长的主诉、实验室检查少等。临床中一般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阳性进行确诊。确诊后的治疗主要为避免接触变应原、药物治疗等。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是主要的治疗药物。其中,抗组胺类药物具有使用简单、方便、安全、起效快等特点。年儿童AR诊断和治疗指南推荐口服抗组胺药是治疗儿童轻度间歇和持续AR的首选药物。年AR诊疗指南则指出第二代抗组胺药为AR的一线治疗药物。除药物治疗外,还可以进行鼻腔冲洗等方法缓解症状。(飞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