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疼不疼 http://m.39.net/pf/a_4630910.html
略谈幼儿饮食结构与荨麻疹的关联
(一)
小儿荨麻疹是儿科常见的病症,典型的表现是面部及身体出现红斑与风团,发作时伴随异常的瘙痒,严重时红斑可连成大片。本病病因较复杂,相关因素极多,往往不易明确病因。所以很多家长其实也很无奈,以为是小孩的体质问题,只要加强营养,让“免疫力”提高起来就好了。殊不知,宝宝的荨麻疹恰恰就在喂养方式上出了问题,以致迁延难愈。
在门诊上见的荨麻疹宝宝是真不少。前天(4月28日)在跟老师出门诊过程中,就又看了这样一个。这个女宝宝1岁3个月,非常可爱,粉粉嫩嫩的,但是脸上分别在脸颊和眼角处可见散在的一些红斑和风团。带来看诊的外婆说小孩平时没有其他问题,就是动不动就会起这些风团,也很影响平时的养护。老师望诊看过患处后,在后续的问诊从外婆口中了解到小宝宝每日的大便很臭。一岁多的幼儿出现大便臭味很大的情况,多半是中焦有问题。然后在观察食指三关时,果然在气关处可见明显的青色络脉,老师说到:“这个部位相当于成人脉诊的关部,看见这里有青色络脉,结合病史,提示中焦出现了问题。”再仔细询问宝宝外婆平时的喂养方法,才知道平时宝宝的妈妈没空带,主要是外婆带着,但她的母亲担心孩子的营养不够均衡,所以叮嘱外婆每一天的饮食种类都要丰富,米饭、肉菜、饺子、馄饨各种花样要换着喂,听到这里,我们就知道问题的根源所在了。看似食物种类丰富营养应该更均衡没毛病,但恰恰就是这样的喂养方式和饮食结构引起了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灵枢经·天年》篇中有这样一句经文:“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这八个字的意思是显而易见的,就是说,人在十岁以前,尽管五脏的“形”已经具备了,但是“功能”却还没有完善,在十岁以前就需要通过后天的饮食水谷来促进脏腑的功能完备。我们可以结合《素问·上古天真论》里面关于“女子七岁”“男子八岁”的变化一起看,其实都提示了人在出生之后的婴幼儿以及现在所说的学前阶段,都是在完备脏腑功能的过程。因此,对于1岁多的幼儿来说,脏腑的功能还远远没有发育完整,它们还需要去适应外界的食物,所以这个阶段的食物,一者不应该太重口味,要以易消化、清新的种类为主;二者就是种类不宜太多,因为每一种食物对宝宝来说都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果每一次都要让去适应新的种类,无疑是对脏腑造成严重的负担。营养保障固然很重要,但不可一味追求营养反而在不知不觉中给宝宝的身体造成了负担。
另外我们再看,为什么脏腑娇嫩的婴幼儿,以及大病初愈的病人都不应吃太“重口味”的食物。这几天我在玩味这个问题的时候,上次在写《伤寒论》读书笔记引用过的一句经典再次给了我灵感,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这样一段:“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中医对食物乃至的理解是很“立体”,它们的“营养”和“功效”的发挥,实际是“气”和“味”的作用,这在《黄帝内经》里面多有论述。对于食物来说,气过重或者味过重都不好,都不能做为长期食用的主食。我们看上面的经文中有一处值得留意,即“味厚则泄,薄则通”,味厚之品是能泄的,味薄是可通的。那我们就要思考了,它“泄”的是什么?再结合另外两处描述其实就好理解了,第一处是《素问·五脏别论篇》的“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第二处是《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的“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气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这两处的xiè,用的都是“泻”字,和“泄”有一定的不同,但又是相通的。有了这两条线索,再回过头去看“味厚则泄”就明白了,味厚的食物是可以“泄/泻”五脏六腑之精气的!如果脏腑本身还没长好,或者是大病之后脏腑已经很弱,如果进食厚味,就很容易把精气泄掉,对婴幼儿的发育和疾病的康复都是不利的。为什么在《伤寒论》第12条桂枝汤后面张仲景要强调“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就是这道理。
就拿这个小宝宝来说,因为饮食种类太丰富了,而且还有很多肉食、饺子、馄饨这类难消化的肉面类,娇嫩的脏腑如何能够承受得了这么大得工作量,上次的食物还没来得及适应,下一顿又换了新种类,接还都是重活,如此一来自然就疲惫了,食积、大便臭等问题就在意料之中。
那不当的喂养和婴幼儿荨麻疹有什么关系呢?我下篇再写,因为到饭点了,来不及写完了,还有很多内容,下期见!
(未完,待续……)
读书并非专业,学医方为本行
偶尔有些心得,始终是名学生
——小张在读书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