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YISHENG导语
我们在工作中如何发现血常规检验误差并及时纠正呢?遇到以下情况就要提高警惕了。
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基本的血液检验项目,通过对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的分析,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监测提供重要参考。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有关血常规检验误差事件频繁发生,对患者的诊疗造成重大影响。那么,我们在工作中如何发现血常规检验误差并及时纠正呢?遇到以下情况就要提高警惕了。
1
红细胞假性减低
在血常规检验工作中,尤其是冬天室温较低时,经常会碰到血常规多项参数结果异常,表现为:RBC和HGB比例明显失调,MCV、MCH和MCHC异常增高。
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冷凝集导致的,患者血液中含有高效价的冷凝集素,从而使红细胞等有形成分发生聚集。常见于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溶血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肝硬化、肺炎支原体感染、非典型性肺炎等。冷凝集是可逆的,将标本置于37℃温育浴15~30分钟后检测即可恢复正常。对于严重的冷凝集可采用血浆置换进行纠正。
红细胞凝集
2红细胞假性增高
红细胞假性增高主要是因为体内水分减少造成血液浓缩。部分是暂时性的,比如持续呕吐、严重腹泻、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使用利尿剂等造成脱水,还有一部分是过度吸烟、焦虑、肥胖诱发的,去除诱因后可恢复正常。还可见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白细胞增多症等。此外,血样长时间放置或标本未充分混匀,红细胞沉积于底部也可导致红细胞假性增多。
巨大血小板
3
白细胞假性减低
白细胞假性减低临床上少见,可见于疾病原因导致的白细胞聚集,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将标本置于37℃温育浴10分钟,白细胞聚集即可恢复。
白细胞凝集
4
白细胞假性增高
白细胞假性增高主要见于红细胞溶血不良和有核红细胞。正常人红细胞膜表面脂蛋白含量极少,加入溶血剂后红细胞很快破坏。而肝病(比如肝硬化、肝癌、重症肝炎、胆道堵塞)、高脂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HGB-S症、HGB-C症)患者红细胞膜表面脂类代谢异常,正常浓度的溶血剂无法完全破坏红细胞。由于红细胞或一些细胞碎片体积与淋巴细胞大小接近,使淋巴细胞计数增加从而导致白细胞总数假性增高。溶血不良的标本可以稀释两倍进行测定或者进行血浆置换。
有核红细胞(NRBC)属于未成熟红细胞,在新生儿外周血中可见少量,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能见到。成人外周血中出现NRBC大多为病理现象,可见于增生性贫血、白血病、红白血病、髓外造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由于白细胞稀释液不能破坏有核红细胞,若外周血中出现NRBC,其通常被错误地归类于白细胞,使白细胞计数异常增高。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部分型号的血液分析仪(例如XN,LH,CD-Sapphire等)可以进行NRBC检测,同时将WBC计数值和淋巴细胞分类值自动校准。若使用的血液分析仪无NRBC计数功能,可以镜检手工分类计数,然后使用以下公式进行校正。
校正后WBC计数=×校正前WBC计数/(+有核红细胞)(注:有核红细胞为分类个白细胞同时计数到的有核红细胞数)
有核红细胞
此外,白细胞假性增高还可见于血小板聚集或凝血、人为因素导致采血过程不顺利(多次穿刺导致皮下水肿、血液标本混入组织凝血因子等)、采血后混匀不良、血栓前状态、有组织液混入血样本、血样本中加入的抗凝剂量小、冷凝蛋白的沉淀、大血小板过多等。
5
血小板假性减低
血小板假性减低主要见于采血不畅、标本量太少、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低(EDTA-PTCP)、血小板卫星现象、大血小板或巨血小板增多、冷凝集、青霉素或肝素导致的PLT聚集等。潜在的误诊风险:《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述及,PLT<50×/L应考虑输血小板。
EDTA-PTCP产生的原因是存在能够识别血小板细胞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的EDTA依赖性自身抗体。正常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位点隐藏在复合物内部,当遇到EDTA时,其位点发生改变,血小板被激活,导致聚集。可见于健康人、自身免疫病、慢性炎症、病毒或细菌感染、肿瘤等。
镜检发现血小板成簇聚集,排除采血不顺畅、标本凝集等因素后确定为EDTA-PTCP者可采取以下措施:更换抗凝剂重新抽血、不加抗凝剂即采即做、加阿米卡星、采用稀释模式、将标本涡旋、手工计数、通过红细胞计数校正等,当一种方法不能纠正时可以更换其他方法。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卫星现象是血液分析仪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的原因之一,推片镜检可见血小板粘附在白细胞周围,导致出现卫星现象,使得与中性粒细胞粘附的血小板被计数成白细胞。通过手工计数可获得正确结果。
血小板卫星现象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末梢血采集后立即上机血小板会偏低。因为血液抗凝需要一个过程,大概放置5分钟,再次混匀检测,结果就会比较准确且稳定了。
6
血小板假性增高
血小板假性增高主要见于有小红细胞、红细胞碎片、疾病或治疗产生的大量白细胞破碎(比如淋巴瘤、化疗、严重感染等)、血样本检测中出现冷凝蛋白沉淀等。当有小红细胞干扰血小板计数时可采用荧光法进行纠正。当血样出现溶血时,会出现红细胞碎片,也会导致误认为是血小板而导致假性增高。溶血多见于抽血困难造成的,或者标本放置太久没有及时检测。
电阻抗法荧光法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尽量控制或者减少血常规检验误差,防范医疗风险。
(1)从血常规检验的仪器、试剂以及操作调试过程进行严格质量控制。
(2)尽量避免患者自身因素、标本采集时间不合理、抗凝剂浓度不合理、保存不当、送检时间过长。
(3)确保血液采集人员、血液检验人员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技能,尽可能地避免采血与检验过程中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
(4)在血常规检验的整个过程中,做好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5)重视仪器散点图、直方图以及仪器报警信息。
(6)严格执行血细胞分析显微镜复检规则。
(7)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
散点图
直方图(小红细胞干扰)
[1]尚红,王毓三,申子瑜,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
[2]孙敏,候莉芬.冷凝集素现象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6(01):62-63.
[3]张洋,赵德臣,任宪辉.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及因素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3):63-64.
[4]程欣.血小板数量异常的分析及对策[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8(03):-.
延生阅读:
你对血常规的解读水平在哪个层次?血常规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检验项目之一,血常规结果可以反映出人体许多的变化,但众多的检查结果真的每个人都完全掌握了吗?接下来看一下,你对血常规的解读到了哪个阶段吧~
任劳任怨住院医
1.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HGB)、红细胞比容/压积(HCT)
临床意义:
增多:(1)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2)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3)代偿性增多:缺氧。
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2.血小板
正常值:(~)×10^9/L。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3.血沉
正常值: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临床意义:
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
减少: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及使用抗炎药物。
4.白细胞(WBC)
正常值: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6个月~2岁(11.0~12.0)×10^9/L,4~14岁约8.0×10^9/L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5.白细胞分类(DC)
正常值:
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儿童0.30~0.65;
嗜酸性粒细胞(E):0.~0.05;
嗜碱性粒细胞(B):0~0.01;
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儿童0.3~0.56;
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儿童0.02~0.08。
临床意义:
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嗜酸性粒细胞(E):
(1)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
(2)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嗜碱性粒细胞(B):
(1)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急慢性血液病、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
(2)减少:无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L):
(1)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
(2)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单核细胞(M):
(1)增多: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
(2)减少:无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E)直接计数
正常值:(50~)×/L。
临床意义:同白细胞分类。
如果以上内容你都掌握了,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达到了一个住院医的基本要求并且逐步向更高的级别迈进,下一级别就是另一番天地了~
运筹帷幄主治医
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正常值:80~95fl。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
减少:常见于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正常值:27~32pg。
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
降低:常见于小细胞性贫血。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正常值(百分比):0.32~0.36。
临床意义: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4.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正常值(百分比):0.~0.。
临床意义: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时有意义,常见于各种类型营养缺乏性贫血(表1)。
表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分类法
MCV
RDW
正常人
—
—
缺铁性贫血
↓
↑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
↑
再生障碍性贫血
—
—
溶血性贫血
↑
↑
铁幼粒细胞贫血
—
↑
单纯小细胞贫血
↓
—
5.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正常值:6.3~10.1fl。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血小板破坏过多、骨髓纤维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脾切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镰状细胞性贫血等;
减少:常见于骨髓增生低下、脾功能亢进、化疗后、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6.网织红细胞
正常值:
成人绝对数(24~84)×10^9/L,百分数0.~0.;
新生儿绝对数(~)×10^9/L,百分数0.02~0.06。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溶血性贫血、缺铁障碍性贫血、大出血;
减少:常见于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这些我都已经掌握了!」好吧,假如这些在你看来都是些小Case,那你已经步入了牛人的境界,从此可以指(zhi)点(zhi)江(dian)山(dian)。但不要忘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还有最后一个阶段没达到~
睥睨天下主任医
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
正常值(百分比):约0.,绝对数</10^9红细胞。
临床意义:
明显增多见于铅、汞、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增多可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等。
2.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
正常值(百分比):
幼稚中性杆状粒细胞0.01~0.05;
中性粒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0.50~0.70。
临床意义:
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灶者。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数超过10×10^9/L时,中性杆状粒细胞>6%,为轻度左移;>10%,为中度左移;>25%,为重度左移。
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多。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退,如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5叶叶白细胞>3%),则为疾病的危险预兆,预后不良。
3.红斑狼疮(LE)细胞
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期阳性率可高达80%),亦可见于一些结缔组织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至此为止,血常规的内容你已全都掌握了,现在你可以去科里指指点点啦~
相关阅读
隐藏在血常规中的秘密医院最常见的检查项目,在肿瘤患者就诊过程中“出镜率”也极高。住院前后、用药期间、发烧感冒、复查随访,哪个环节都少不了血常规检查来“把关”。对于部分肿瘤患者来说,很多时候往往因为血常规中的某个指标高了或低了而无法按照既定计划进行治疗。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血常规这项我们日常最常见、最简单的检查,也和我们肿瘤的治疗、预后有什么联系吗?其中的每一项数据又代表着什么意义,我们又该如何解读呢?
今天互助君就给各位觅友普及一下血常规的知识,让大家轻松看懂化验单。
血常规检查对于肿瘤患者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是通过血细胞的数量变化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包括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PLT)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这些指标对于观察患者的自身耐受情况、治疗效果、用药或停药、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痊愈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由于肝脏在凝血因子、血小板的合成和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于肝癌患者,就极易出现凝血障碍。当血小板水平太低,就会造成患者凝血障碍,严重时造成全身弥漫性血管内出血(DIC),危及生命。
肿瘤患者定期监测血常规主要是为了判断机体能否耐受切除、消融、介入等手术治疗以及了解靶向或免疫药物对机体的影响,通常以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数值作为主要参考指标,如指标过低,可能会推迟治疗或更换药物。
白细胞——外敌防御者
白细胞就是我们常说的血液里的免疫细胞,主要负责对抗入侵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当然包括具有一定识别并杀灭癌细胞的功能,白细胞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免疫力的强弱。
白细胞分了很多的亚类,如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等,而这些亚类血细胞中又以“中性粒细胞”最重要,它们就像是白细胞中的“执法队”一样,行使着杀菌和吞噬作用。因此,看血常规的化验单,我们首先要看的就是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1
白细胞降低
降低原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肝病引起脾功能亢进,某些药物均有可能导致白细胞降低,这是因为这些物质会影响到白细胞的生成和杀灭。例如,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会导致机体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进而降低白细胞的数量;脾功能亢进则会加速白细胞的破坏,降低白细胞的数量。
对策:如果化疗后白细胞计数2×10^9/L或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为了避免感染,医生会暂停治疗,给患者打“升白针”,发动骨髓拼命生产这类细胞,赶紧补充上来……(看上文的血常规结果,这位患者就需要停止治疗,注射“升白针”)。
这个时候病友更需要注意个人卫生,不要吃生的瓜果蔬菜,注意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感染。如果出现发热要尽快让医生来检查是否出现感染,确定感染病因后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2
白细胞升高
白细胞升高往往意味着患者因细菌性感染而导致各身体器官和组织的急性或慢性的感染、炎症、组织损伤等情况,而且白细胞的升高程度和感染程度呈正比。
此外各种组织损伤、外伤、手术后、急性失血、中毒等情况也会引起白细胞明显升高,但这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其他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判断和治疗。
血红蛋白——贫血风向标
血红蛋白俗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红细胞内参与氧气运输的一种极其重要的蛋白质。铁、叶酸和维生素B12是重要的红细胞造血原料。测定血红蛋白可以初步判断是否贫血及造血功能是否异常。
降低原因:肝癌患者常常感到疲劳、面色苍白就是血红蛋白减少的常见症状,这是因为癌细胞本身对红细胞的伤害就非常大,此外某些药物,放射治疗等导致的骨髓抑制也是人体血红蛋白减少的重要因素,血红蛋白减少不仅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还会伴随很多不适症状,如头晕、乏力、记忆力下降、失眠、食欲不振等,严重时还可能引起机体极度缺氧,危及生命。
对策:输血和促红细胞生成素是目前纠正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主要方法。根据《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指南(—版)》[1]意见:
当血红蛋白(Hb)≤g/L时,考虑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
当血红蛋白(Hb)大于g/L时,可以停止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血红蛋白低于80g/L时,不建议肿瘤患者进行化疗治疗;
当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下降至70g/L前,原则上不应考虑输血治疗;
当血红蛋白(Hb)低于60g/L或临床急需纠正缺氧状态时可考虑输血治疗。
当然,血红蛋白过高也不是好事,警惕可能出现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不过这比较少见。
血小板——凝血维修队
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经历磕磕碰碰,皮肤划伤流血也是较为常见,但我们发现:作为液体的血液竟然可以自行止流止血!
没错,发挥这一功能的就是血小板了。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止血。太低了容易出血,太高了容易长血栓。
降低原因:严重的肝病,会导致血小板合成障碍,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降低,进而引起血小板减少症(CIT),容易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伤口持续出血,甚至可能导致严重出血事件发生。
对策:CIT治疗主要包括两大方向,一种是“缺啥补啥”,即输注血小板,实时补充,但目前来源紧缺;另一种是促血小板生长因子,目前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使用的有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和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这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相当,rhTPO副作用相对较少,但价格昂贵[2]。
同时生活中应注意避免肢体的碰撞或外伤。用软毛牙刷刷牙,忌用牙签剔牙。避免吃硬的水果和食物,预防消化道出血。严禁抠挖鼻子,防止鼻腔出血,鼻腔干燥者可用油剂保护鼻腔粘膜。
鼓励进食易于消化的软食或半流质,保持大便通畅,排便时不可过于用力,以免腹压骤增而诱发内脏出血,尤其颅内出血。便秘者可使用药物促进排便,避免痔疮出血。
写在最后
一张小小的血常规,却提示着患者身体的多种状况,可以说每周复查2-3次血常规也称得上是“性命攸关“啊!
很多疾病需要根据血液检查结果再结合病史才能确诊病情,大家不要根据化验单妄自揣测。同样是血红蛋白下降,可能有些病人是存在隐匿消化道出血,有些病人是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常规的每个项目都不是孤立的,很多时候需要多个项目结合起来才会有意义,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的不同,检查结果也可能具有不同意义。
如果在血常规检查中发现某些指标超出正常值很多,一定要及时联系您的主治医生。
来源|检验医学网、丁香园、乳腺癌互助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大家都在看
手绘版《如何读懂血常规》
教你如何看白带常规检查化验单!
血常规报告单,一文读懂!(超全版)
切记!血常规参考值常常对儿童不适用
超全解读告诉你,血常规能检查出什么?
如此详细的解读血常规,再也不愁看不懂!
脑脊液常规、生化标本采集及临床意义解读
血常规报告单怎么读?掌握“血液三宝”,就全懂了!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预后判断,血常规的这个参数太重要了!
服务医生,期待支持!《HAOYISHENG》为旗下超万读者诚邀广大医友分享您的佳作,让更多医生受益,欢迎广大医师投稿:981516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