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瑾社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现代医学来看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通常在2~24小时内消退,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迁延数日至数月。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疾病,现代医学对于荨麻疹的防治,首先是远离过敏源,再应用抗组胺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甚至免疫抑制剂等,虽然见效快但很难根治。事实上很多过敏源是无法避免的,比如对花粉过敏。并且过敏源只是疾病的外因,《黄帝内经》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由此可见人体生病内因起决定作用。治病求本是中医的基本治疗原则,对于荨麻疹往往p认为“肝”为其本,但临床实践证明从肝论治短期疗效好,而患者仍然会反复发作,难以根治。基于此,张仁义老师在中医落脏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提出荨麻疹从肾论治,取得很好的疗效。
肾为五脏之一,而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丹溪心法》说:“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所以一切疾病都源于五脏,一切疾病也都应落脏治疗。落脏是中医学辨证的思维方式的体现。按照落脏的依据,将疾病的表现进行分析归纳,最终用一个脏解释全部的问题。荨麻疹如何落脏呢?
从易患人群来看,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疾病,这一类人群在中医学称之为特禀质。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和遗传等因素造成的一种特殊体质。所以特禀质与先天有关,而先天之本即为肾。由此可见,肾气不足的人易患荨麻疹。从其症状特点来看:(1)即起即消,部位不定。(2)皮肤出现色红伴瘙痒的疹块。即起即消部位不定是风“善行而数变”的特性,肝主风,所以一般认为荨麻疹应落脏于肝,但事实上“风”并不是疾病的本质,风的出现源于肾,肾五行属水,肾虚水不涵木则肝风内盛。对于皮肤出现的疹块,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所以疹块可以看做是皮肤出现的“一包水”,中医如何认识呢?中医认为,肾主水,肾有主持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作用。肾气不足,水不涵木,肝木携水气游溢于皮肤腠理,则皮肤出现疹块。《黄帝内经》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五色为赤,所以疹块色红伴瘙痒为肾水不足水火不济影响及心的结果。所以从症状特点来分析,荨麻疹落脏于肾。
综上,无论是易患人群还是症状表现,荨麻疹都与肾密切相关,由此张仁义老师提出荨麻疹落脏于肾。治病求本,荨麻疹的治疗原则就是补肾。张仁义老师认为,现在各方面压力普遍较大,超负荷的身心的劳累,欲望多而精神不能内守,加上很多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熬夜酗酒、长时间看手机看电脑等,严重损伤我们的身体,伤精耗气,对肾的耗损很大,所以荨麻疹的病人普遍肾亏严重。治疗若用缓补的方式,则不能有效补肾,用时长且疗效差。所以张仁义老师临床治疗荨麻疹采用峻补的方式,一鼓作气快速有效补肾,疗效显著。
病例:患者女,48岁,年1月10日初诊。患者自述9日晚上开始出现双手,双侧腋窝、腹股沟、颈部,及前胸后背瘙痒,局部皮肤色红,未经特殊处理,晨起全身多处可见点片状红色皮疹,瘙痒剧烈。就诊于皮肤科,诊断为急性荨麻疹。拟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患者拒绝。为寻求中医治疗,前来就诊。张仁义老师给予金匮肾气丸嚼服,嘱每隔两小时服两丸,但患者第一天并未遵医嘱,共服6丸。第二天来诊,皮疹增多变大色红,全身都有。张仁义老师指出病情加重是因为服药量不足,需要加量。患者遵医嘱每隔两小时服两丸,上午共服6丸,下午来诊皮疹继续增多,颜色加重为紫红色,遵医嘱继续加量,服用4丸,服后半小时全身皮疹消退,为巩固疗效再服两丸,第二天共服用12丸,无其他不适。第三天第四天又各服用12丸。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所用金匮肾气丸是如一堂按张仲景原方自制的,每丸重9克,嚼服。金匮肾气丸功在补肾,方中大队补精之药,温补之品药少量轻,意在“少火生气”,以少量辛热之品化其阴精以益肾气。病例中患者曾经服用1丸金匮肾气丸后出现目眵增多,这是“虚不受补”的表现。因为患者素体肾亏,水不克火、水不涵木,故心肝火旺。金匮肾气丸补肾气,缓补时补肾不足反而助了心肝之热,出现上火。这说明患者肾亏严重缓补力度远远不够,只有把肾气补足了,水能克火、水可涵木,才不会出现心肝火旺的现象,张仁义老师采用峻补的办法,一鼓作气快速补肾。患者第一天服用6丸后第二天症状加重,说明补得不够用量不足,第二天加量,上午服用6丸,下午症状继续加重,继续加大药量服用4丸,服后半小时全身皮疹消退,而无其他不适。后又巩固治疗两天。这种服用方法完全颠覆了我们既往的认识。中医是灵活的,关键是理,只要明白了道理,治疗就会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