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161216/5118466.html
荨麻疹发病相关的生理过程,西医往往细于局部失于整体啊!
1、肥大细胞
肥大细胞主要存在于皮肤真皮层的皮肤附属器(汗腺、皮脂腺及血管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中。人皮肤中肥大细胞相当密集,据相关研究报道,每微升皮肤结缔组织中约含有个肥大细胞,而且在慢性荨麻疹及其他类型荨麻疹患者中,单位体积组织中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与其他细胞不同,肥大细胞具相当特征性。其细胞胞质呈蓝紫色,而在细胞质中可见深蓝色细小颗粒。经电子显微镜观察,这种细小颗粒密度很高,并呈旋涡形的层状结构。
生物化学家证实这种颗粒中含有大量组胺、慢反应物A(即白三烯C4,D4、E4)前列腺素、血小板活性因子、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粒细胞
趋化因子、过氧化酶、脱氢酶及蛋白酶等多种化学活性物质。
目前已经证实,人类皮肤组织中至少存在两种类型的肥大细胞:一种为黏膜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胃肠道黏膜层,此为胸腺依赖性肥大细胞,形态较小(10~14um),细胞质内所含颗粒较少,不含肝素,其表面主要含有H2受体,主要引起胃酸等分泌;与荨麻疹发病息息相关的是存在于皮肤结缔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形态大,几乎为前者2倍(10~30um),细胞质中分布有丰富的颗粒,含有肝素,为成纤维细胞依赖性,来源于单核细胞,其细胞表面主要为H1受体,尚含15%的H2受体。但这两种细胞表面均有亲和力很高的IgE受体,在过敏性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组胺释放药
药物进入人体后通常通过变态反应和(或)不耐受反应而引发或加重荨麻疹。但某些药物并不是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引发尊麻疹的,而是直接作用体内肥大细胞,使其脱颗粒,释放组胺而引起荨麻疹皮损及瘙痒,这类药物称为组胺释放药。
常见的组胺释放药有:抗生素及其他类如金霉素、多黏菌素、奎宁等;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如阿扑吗啡、可待因、吗啡、哌替啶等;肌肉松弛药如箭毒碱及其复合物;作用于循环系统的药物如安非他明、阿托品、阿替丁、肼屈嗪、妥拉唑啉等;大分子血容量扩张药如右旋糖酐;其他还有胆盐、维生素B1,蛋清、马血清等。
3、组胺受体
受体是指位于人体各种类型细胞表面的易于与某种特定的化学物质或蛋白质相结合的一种蛋白质结构,进而能够产生一系列的细胞效应。组胺受体即指位于某些细胞表面的一种易与组胺相结合的蛋白质结构,即组胺接受者。目前来说,对皮肤科疾病意义较大的组胺受体至少有两种:H1,受体和H2受体。
(1)H1受体
H1受体以其氨基端与组胺相结合,主要位于皮肤小血管内,皮细胞(注意该部位85%的组胺受体属H1受体,尚有15%为H2受体)。H1受体与组胺结合后主要引起小血管内皮细胞收缩,使小血管壁产生很多空隙,导致血管内血液的液体成分进人周围组织,从而造成局部水肿;同时引起小血管壁充血、扩张,使局部皮肤发红。H1受体广泛存在于支气管和肠道平滑肌细胞表面,与组胺结合后引起平滑肌收缩,使哮喘加重或引起腹痛。
位于外周神经纤维的H1受体与组胺结合后引起明显的瘙痒或疼痛感(主要
取决于部位的深浅)。而位于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面的H1受体与组胺结合后会引起上述细胞分泌各种白细胞介素及趋化因子,与荨麻疹的迟发反应有关。
(2)H2受体
H2受体以其咪唑环与组胺相结合,主要位于胃黏膜细胞,引起胃酸分泌增加,也可以使唾液、泪液、气管分泌液、肠液、胰液等外分泌增加,但较之前者效应较弱。在治疗上值得注意的是在皮肤小血管内皮细胞上,除85%为Hi受体外,尚有15%为H2受体,这两种受体对小动脉都具有扩张作用,能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皮肤发红、水肿,但H2受体还有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阻止白细胞趋化等作用,对缓和迟发反应起有一定作用。
4、肥大细胞的脱颗粒
在受到外界刺激后,肥大细胞中所含的颗粒会释放到组织中去,这种生理效应被称为“脱颗粒”现象。肥大细胞即是通过这种脱颗粒过程,在体内起生物效应作用。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刺激可归纳为免疫性刺激和毒性刺激两类。
①免疫性刺激:
在药物过敏反应、哮喘、食物过敏等立即型过敏反应过程中,体内产生大量IgE,IgE与肥大细胞的IgE受体结合,而且IgE游离Fab、Fc臂成双作对地互相合抱在一起,使IgE作用显著加强,在肥大细
胞膜表面产生一系列变化,如细胞膜磷酸酯甲基化、钙离子流涌人、花生四烯酸释放等,肥大细胞膜变得不稳定,产生很多空隙,细胞质中颗粒从细胞内释放,游离到周围组织中。
肥大细胞膜上不但含有大量IgE受体,尚含有一定量的IgG、IgM、IgA受体(主要引起冷接触荨麻疹),还有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过敏毒素(C3a、C5a、C3b)受体(引起30%慢性荨麻疹、荨麻疹样血管炎、热荨麻疹)等多种受体,从而产生各种类型免疫反应。
②毒性刺激:
此类型刺激不是通过肥大细胞膜上受体起作用的,而是通过直接破坏肥大细胞膜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肥大细胞脱颗粒有些体内因素,如环磷酸鸟苷(cGMP)、干扰素(IFN)、前列腺素F2(PGF2)等,也会促进脱颗粒过程;相反,如环磷酸腺苷(cAMP)、肾上腺素(AD)、前列腺素E1(PGE1)、色甘酸钠等,能阻止脱颗粒,起到稳定肥大细胞膜作用。了解影响肥大细胞膜的诸因素,利用后者抑制脱颗粒过程,抑制前者的促脱颗粒过程,可以为临
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有益的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被认为是风团形成的主要原因,但肥大细胞颗粒中尚含有其他多种化学介质,且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进入,而这些细胞本身也会释放各种化学介质,可引起风团持续时间延长,从而造成荨麻疹类型的多样性及发病机制的复杂性。
所以在西医治疗主要是用抗组胺药,当你用西药荨麻疹能暂时控制,但是药效过后又开始复发,因为抗组胺药只四抑制了组胺,但是并没有解决释放组胺的根本原因,所以西药没有解决慢性荨麻疹,暂时来说西医水平还没有到能解决的层级。
西医研究病种是比较细于局部的,比如你肝有问题那么他只会对肝进行研究,你皮肤有问题,他只研究你皮肤,所以他会陷入一个谜团,越研究越不明白,就好比说一棵树,有多个树叶,有个树叶变黄了,那怎么办?西医就会一个一个树叶去研究,这样的话会陷入无数的细节中,多种东西您能研究清楚吗?研究不清楚,会越研究越细,最后陷入谜团中,但是中国中医怎么想?可能就是你的树根有什么问题了,要么水多了,要么水少了。这树根就调几个问题,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等,然后淤血、痰湿、肝气不舒等几种,这是体质。你把树根的水多水少解决了,上边个树叶慢慢自己就变绿了,可不是一个树叶一个树叶研究的。所以,西医虽然研究得很细致,但是往往细于局部,失于整体,慢慢地好像越来越不知道,所以最后西医陷入一种无力感中。中国中医研究得不细,古代人没有那条件,但是我们把树根研究得很细致,每一个疾病我都要考虑这几个问题,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等。大家看,最后变得很简单,你有1万种病,我只研究你的身体的这几种失调的状态,我调整了状态以后,把树根水调好了,上边树叶一齐变绿了。所以荨麻疹也是一样的道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