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91np.cn/chaoliu/xinchao/459.html
徐金华教授
4月25日,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召开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医院徐金华教授,邀请他探讨了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特别是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及儿童在使用抗组胺药时的注意事项。
荨麻疹的临床表现为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发作形式多样,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多伴有瘙痒。本病病因不明,病情反复发作,病程迁延,除极少数并发呼吸道或其他系统症状。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比较为复杂,肥大细胞是荨麻疹发病中关键的效应细胞,通过免疫和非免疫机制被诱导活化。免疫机制包括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免疫反应、IgE依赖的Ⅰ型变态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补体系统活化等途径;非免疫性机制包括直接由肥大细胞释放剂或食物中小分子化合物诱导的假变应原反应,或非甾体类抗炎药改变花生四烯酸代谢等。肥大细胞脱颗粒后,导致组胺、多种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2、3、5、13以及白三烯C4、D4和E4等的产生,影响荨麻疹发生、发展、预后和治疗反应。
治疗上,一般使用抗组胺药。一线治疗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治疗有效后逐渐减少剂量,以达到有效控制风团发作为标准,以最小的剂量维持治疗。第一代抗组胺药治疗荨麻疹的疗效确切,但中枢镇静、抗胆碱能作用等不良反应限制其临床应用。慢性荨麻疹疗程一般不少于1个月,必要时可延长至3~6个月,或更长时间。
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及儿童在使用抗组胺药时需要特别注意。原则上,妊娠期女性慎用抗组胺药。但如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必须采用抗组胺药治疗,应告知患者目前无绝对安全可靠的药物。所有抗组胺药都可能经乳汁分泌,因第一代抗组胺药可能引起婴儿食欲降低和嗜睡等反应,应避免使用。哺乳期女性也首选无镇静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另外,现有的临床试验也证实孕期使用奥马珠单抗具有安全性、无致畸性,可在抗组胺药疗效不佳时酌情使用。无镇静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也是治疗儿童荨麻疹的一线选择,需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选择合适的药物。同样,在治疗无效的患儿中,建议在患者监护人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酌情增加剂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