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初,一名四十多岁的女性患者前来我们这里求诊。
这名患者已经出现上腹部的不适症状一个多月了。每次进食之后,她就会有明显的胃胀、胃痛。可能此时许多读者会问,这些症状不是非常常见吗?
的确,食后胃胀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症状,但这不代表它应该存在。而这名患者自己也比较谨慎。经过仔细询问,她还时常有过敏性鼻炎、睡眠困难、牙龈出血等问题。同时以前检查还发现过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
在最开始,我们根据她所叙述的症状结合望闻问切所获得信息进行治疗。经过很短时间的治疗,她就说自己的胃胀出现了好转。然而就在去年6月的时候,医院进行了一次胃镜检查,结果显示她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窦糜烂以及结肠炎。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常常听说慢性胃炎这个疾病。一般认为,这是一种与生活习惯关系较大的疾病。但我们俗称的慢性胃炎实际上指的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这种疾病对于人体的危害并不大,往往患者只会觉得上腹部的不适,有些随着生活习惯的调节也会缓慢出现改善。
然而这名患者所患有的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想象中不同,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多数没有任何症状。
有症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仅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满、早饱、嗳气、恶心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早饱是指少量进食则有吃饱的感觉,也是胃或上腹部的一种胀满感。嗳气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打嗝、打饱嗝。
但这个疾病对于人体的危害远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首先就是从治疗上来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要远远难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出现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的粘膜恢复为正常胃黏膜的可能性比较小,而且有极少数的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进展为恶性肿瘤的可能。
这样的结果提醒了我们,对于这名患者,简简单单的控制症状可能只是治标不治本,我们改善了她不适的症状,但她的消化系统仍然存在问题。于是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对她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查,提示鸡蛋IgG.7U/ml。
而进一步仔细观察她的肠镜报告可以发现,她还有结肠炎的表现。目前研究认为,结肠炎主要是由自身免疫系统紊乱引起的。因为本病并发自身免疫病者较多,肾上腺皮质激素能使病情缓解,在部分患者的血清中可查到抗结肠上皮细胞抗体。某些患者感染肠道菌后,可与结肠上皮细胞抗原起免疫反应,因此怀疑结肠炎的发生可能与细胞免疫异常有关。
结合这些内容,我们判定这名患者是一名免疫功能紊乱患者,需要通过免疫系统入手进行治疗。目前也有许多研究证实了萎缩性胃炎与免疫系统的相关性。有研究发现,在萎缩性胃炎,特别是胃体胃炎患者的血液、胃液或在萎缩黏膜的浆细胞内,可找到壁细胞抗体或内因子抗体,故认为自身免疫反应是萎缩性胃炎的有关病因。
在一些罕见的情况下,患者还会因维生素B12缺乏而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被诊断为恶性贫血,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等症状,重症患者可出现周围神经病变或亚急性联合变性等表现。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金涛教授认为,脾胃可以说是人体中最重要的脏腑之一。因脾为后天之本,后天水谷运化、气血生化都需要脾胃的工作。而脾胃位于人体中焦,与一身脏腑的气机都有相关性。
而相较于一般饮食引起的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更难医治。金涛教授在临床诊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积累了许多经验。金涛教授认为,自身免疫性的胃炎多是由肝气抑郁引起。在中医理论中有肝气犯胃的说法,认为肝气郁滞则可以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在《金匮要略》中就已经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认为脾胃疾病与肝气具有紧密的联系。
而免疫紊乱即使中医理论中的肝气逆乱。金涛教授以中医循证医学理论为指导,认为不管是免疫低下还是免疫过度都属于免疫功能紊乱的表现。因此,在治疗上就应该通过中药或者中药结合膏方来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人体免疫力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水平,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此外,在临床中也存在大量的肝肾阴虚、脾胃不足的患者。这一类患者往往素体阴虚,病史较长,还可能存在上腹部隐痛灼痛、口燥咽干、饮水不解渴、手足心热、消瘦乏力、舌红少苔等表现。此时我们治疗就应当以滋补肝脾为主,也可以得到很好的疗效。
(患者去年5月的检查报告)
(患者今年3月的检查报告)
而这名患者在这个月又医院进行胃肠镜检查,结果显示她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已经缓解成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了,而结肠炎则已经完全观察不到了!这几乎可以说是目前所有的西药都达不到的治疗效果!
这类通过改善自身免疫功能而产生令人惊奇的治疗效果的例子其实数不胜数。不仅是自身免疫性胃炎,金涛教授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过程中对各类免疫性疾病都有非常多的经验。以中医循证医学理论为指导,金涛教授在临床上治疗干燥综合症、桥本甲状腺炎、溃疡性结肠炎、类风湿关节炎、自免性肝炎、自免性胰腺炎、萎缩性胃炎、慢性肾炎、变应性哮喘、荨麻疹、湿疹、紫癜、变应性结膜炎、过敏性鼻炎等免疫系统疾病以及治疗肿瘤康复等免疫力低下疾病效果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