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临床多见的过敏反应性疾病,以起病迅速、出现单发或多发风团、强烈瘙痒感为特征,也有一些病人会出现发热、恶心和腹痛等其他不适症状。中医学称之为“风团”或“风疹块”,主要由风邪夹寒热袭之,内蕴肌表所致。荨麻疹又名“瘾疹”,因其时发时无而得名,临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荨麻疹一般半月内就可以治愈,而慢性荨麻疹则容易反复发作数月至数年不等。近来我们应用隔蒜泥灸法治疗慢性荨麻疹20例,疗效确切。
1临床资料:临床共收集治疗20例患者,男患9例和女患11例,最短病程为2个月,最长病程达8年之久,都用过西药抗过敏治疗,也有人用过中药内服及外洗方法。
(肚脐贴打折中,点击上图立即购买)
2操作方法:大蒜搗烂成泥,贴敷于双侧百虫窝及血海穴,每日灸一次,每次20分钟,七次为一个疗程,隔一日复行第二个疗程,一般两个疗程左右即可好转。
注意事项:以皮肤红润为度,防止发泡。
定位及功用主治:百虫窝,经外奇穴,又称血郗。出自《针灸大成》。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3寸,当脾经血海上1寸处取之,左右共两穴。主治虫积,风湿痒疹,下部生疮。血海穴位于髌底内侧端上2寸,为脾经上治疗瘾疹及湿疹的要穴。大蒜性温,味辛,入脾、胃、肺经,具有温中行滞,解毒杀虫止痒之功。
3疗效评价:痊愈:皮肤表面风团及瘙痒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皮肤表面风团基本消失,瘙痒症状明显缓解;有效:皮肤表面风团变小,瘙痒症状偶有发生;无效:皮肤表面风团及瘙痒症状未见缓解。20例患者中,痊愈8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5%。
4经典案例:
案例1
患者庞某,女,70岁,患荨麻疹8年多。每晚入睡前发作,遍身风团四起,瘙痒难耐,每次发作服用激素类药物可缓解一时痛苦。舌质红苔少,脉象细数。用此方法一个疗程痊愈,观察两年余未复发。
案例2
患者王某,男,50余岁,身材偏胖,荨麻疹病史约有5年,平素体弱,畏寒,大便不规律,每日多次并常伴腹泻,5年前无明显诱因周身出现瘙痒风团,时隐时现,遇天气变冷时更为严重,常口服氯雷他定且外用炉甘石洗剂控制,效果不甚明显,病情反复,近一周以来因天气骤然转凉,症状加剧,用药后不见明显缓解,遂寻求中医药治疗,予隔蒜泥灸灸双侧百虫窝及血海穴两个疗程,风团明显减少,瘙痒感减轻,连续用隔蒜泥灸法治疗三个疗程后基本痊愈,观察一年余,未再复发。
(三伏贴打折中,点击上图立即购买)
5体会:
慢性荨麻疹以瘙痒感强烈、反复发作且经久难愈为特征,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困扰,痛苦不堪,久用西药伤肝肾并且容易耐药,故此古籍有云:“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警示后人在临床中可以考虑艾灸的治疗方法,因本病为过敏反应性疾病,可推之患者身体正气不足,又通过临床发现本病患者多有脾胃虚寒征。因此我们选择了百虫窝和血海作为治疗用穴。依据《针灸集成》云:“血郗,主肾脏风疮。针入二寸半,灸七壮止”。说明灸百虫窝对本病会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另外百虫窝在血海上一寸,近于脾经循行部位,更是调理脾胃功能之主穴。血海穴为治疗湿疹及瘾疹的经验效穴,是脾经气血汇聚之处,故能调理脾胃功能,扶正驱邪,二穴合用加,上蒜泥的温中解毒杀虫之效,灸之既能调理脾胃气机,补益人体正气,祛风除湿,则疹消痒止,说明此二穴可增强人体免疫力,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状态,所以,二穴配合蒜泥灸治疗慢性荨麻疹共同作用,相辅相成。
来源:《健康之友》年06期
标题:隔蒜泥灸治疗慢性荨麻疹20例
延伸阅读:
荆芥穗治疗急性荨麻疹
(肚脐贴打折中,点击上图立即购买)
荨麻疹属过敏性皮肤病,由于皮疹时隐时起,遇风易发,故中医又称“瘾疹”,俗称风团、风疙瘩。現介绍一则治疗急性荨麻疹的简效方。
方法:第一天用荆芥穗10克,加水毫升,先用武火煎沸后,改用文火再煎2~3分钟。取药液毫升左右,早餐后趁热一次性喝完,药后略有微汗为好。第二天,荆芥穗改用15克;第三天荆芥穗改用20克。煎服方法同上,药后出汗多则效果更好。
荆芥穗发汗解表,能使风邪从汗而解,可起透疹止痒之效果。无论风寒风热之痒疹,用荆芥穗皆有效。荆芥穗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患者汗出情况逐日加量。故第一剂用10克,服药略有出汗为度,第二剂、第三剂用15克和20克,让出汗更多甚至“汗出如浴”效果更好。急性荨麻疹患者,一般服药3剂,即可病止。不过,体质太虚之人,要慎用此法。
注意事项:服本方宜选在午前、饭后为好;荆芥穗不宜久煎,迅速煮沸数分钟后改用文火煎2~3分钟即可;宜趁热服,服后当避风寒。(成都蒲昭和)
来源:《农村百事通》年12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