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这样一则报道,一位52岁的英国女子患有罕见的“水过敏症”,一年只能洗两次澡,并且必须避免淋雨,否则身上就会出现大片瘙痒灼热的皮疹和水疱。
这位患者,很可能患有水源性荨麻疹。这是一种特殊的诱导性荨麻疹。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那些年,形形色色的诱导性荨麻疹。
什么是诱导性荨麻疹?
诱导性荨麻疹,是慢性荨麻疹的一组亚型。它与自发性荨麻疹不同,是由不同特殊的刺激,如寒冷、热、压力、震动、或者阳光照射,诱发出皮肤的红斑、风团、血管性水肿,令患者深受其苦。根据诱发因素不同,表现多种多样。
诱导性荨麻疹的不同类型
(一)人工荨麻疹
搔抓或用钝器划皮肤后数分钟内出现,为条形水肿或风团,周边可见红晕,持续时间可达I小时。平均病程达6.5年。
(二)冷接触性荨麻疹
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物后,暴露皮肤出现风团或斑块水肿。可同时伴有手麻、唇麻、胸闷、心悸、腹痛、腹泻、晕厥甚至休克等。诱发因素可为寒冷天气、冷汗、在冷水中游泳、空调以及冷食冷饮等。
(三)热接触性荨麻疹
主要表现为皮肤受热后,刺激温度在38~56°C时,3~5分钟后皮肤就会发生风团,少数患者发生在5~10分钟内。风团限于热接触部位,初为小风团,可以融合。诱因可为热水浴、热的食物或饮料。
(四)延迟压力性荨麻疹
皮肤受持续压力后30分钟至12小时,出现局部深在疼痛性肿胀。好发于手掌、脚掌或臀部,通常持续8~12小时,甚至可长达72小时。诱发因素可为穿紧身衣服、手掌握持工具、足部长时间行走或站立。
(五)振动性血管性水肿
由于鼓掌或从事其它工作,受振动的部位突然发生肿胀、瘙痒性红斑。临床较常见,因症状较轻常无需治疗。诱发因素常有小号演奏、萨斯风演奏以及骑山地自行车等,多发生于组织疏松处如面部、舌咽、喉头、手足或一侧肢体。
(六)胆碱能性荨麻疹
多见于青年,由于运动、洗热水澡、出汗、情绪紧张、进食热饮或饮酒使躯体深部温度上升,全身出现多个持续短暂的小风团。
(七)水源性荨麻疹
临床表现为暴露于水后,诱发出现皮肤小的毛囊周围的瘙痒性风团,直径约2~3mm,主要发生于颈部、胸部和四肢上部,可持续10~50分钟。
(八)日光性荨麻疹
日照后5~10分钟,局部迅速出现瘙痒、红斑和风团,一般24小时内消退,约为l至3小时。严重时可出现全身症状,如恶心、头晕、头痛、气喘、昏厥甚至过敏性休克。主要累及上胸部、上臂以及前臂,而面部、手等部位较少累及。
诊断试验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检,可初步对诱因分类诊断。必要时可通过诱导性激发试验来寻找诱发因素。
激发试验包括:皮肤划痕试验、迟发压力性荨麻疹激发试验、振动性血管性水肿激发试验、冰块激发试验、热接触性荨麻疹激发试验、水激发试验等。如果检查前正在服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物,需分别停药7或3天后方能进行试验。试验前受试部位无风团。
避免诱发因素
患者在明确冷、热、压力、振动、水源性等特定的诱发因素后,可针对性地避免。比如人工荨麻疹避免使用搓澡巾,穿着舒适衣物。日光荨麻疹做好防晒。振动性血管性水肿可更换工作,避免震动。
应用抗组胺药
首选第二代非镇静类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作为一线治疗。效果不佳时可更换抗组胺药物种类,加倍剂量,或者联合使用一代抗组胺药物、酮替芬、以及抗白三烯药物等。
不同类型的诱导性荨麻疹对抗组胺药敏感性有差别。治疗寒冷性荨麻疹宜选择赛庚啶、咪唑斯汀、奥洛他定等;胆碱能性荨麻疹选择美喹他嗪联合酮替芬等治疗;皮肤划痕症可以在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的同时,联合H2受体拮抗剂来提高疗效。
非抗组胺药物治疗
在抗组胺药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选择非抗组胺药物联合治疗。如达那唑可治疗胆碱能性荨麻疹,羟氯喹可治疗日光性荨麻疹,延迟压力性荨麻疹可联合白三烯拮抗剂如孟鲁斯特、口服糖皮质激素、氨苯砜等。生物制剂IgE单克隆抗体——奥马珠单抗已经成功用于寒冷性荨麻疹、延迟压力性荨麻疹、热接触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及人工荨麻疹等。
特殊治疗及脱敏治疗
光疗可用于日光性荨麻疹的治疗。还可以采取适当脱敏治疗方法,如冷水适应性脱敏可治疗寒冷性荨麻疹,逐渐增加水温和运动量可提高胆碱能性荨麻疹患者的耐受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