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文|媛婶编|毛姨
这是牵手育儿的第20篇原创推文。
一句话看懂全文:
荨麻疹虽然症状难受,但并不可怕。学会判断和应对,就可以做到“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最近媛婶带娃去海边浪了一趟,回来时除了大包小包,娃还带了一身荨麻疹的红包,痒到撕心裂肺,挠得体无完肤。
有了这次血泪教训后,媛婶了解到荨麻疹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皮肤病,秉着一贯的分享精神,搜集了许多有关荨麻疹的靠谱资料,结合儿科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以及和荨麻疹斗争的实践经验,写了这篇科普。
希望帮助宝妈们对荨麻疹有一个直观地了解,及时判断病情,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将宝宝的痛苦降到最低。
1
如何判断是否得了荨麻疹?
荨麻疹俗称风疹团,是一种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以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局限性皮肤水肿反应。
特征:
大家可能会把麻疹、湿疹和荨麻疹等病名混淆,但从症状上看,荨麻疹相当典型:
有红色或粉色、苍白色的凸起风团,边界明显,有大有小,有些风团之间还相互融合,形成一整片的红肿,最常见的部位是皮肤皱褶处或者皮肤受压处,比如宝宝的尿片覆盖部位、手肘、手腕、脖子、膝盖后面的腘窝等;
痒、痒、超级痒!伴有灼热或刺痛感。媛婶小时候也和荨麻疹抗争过,那种感觉如同蚂蚁挠身,啃噬每寸肌肤;
骤然起病,而且能迅速变换位置。荨麻疹深谙游击战术,来无影去无踪,所及之处皮肤红肿疼痛。
分类:
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
急性荨麻疹:发病周期小于6周,一般不影响宝宝正常生活。
慢性荨麻疹:发病周期大于6周,宝宝的正常生活会受到严重影响。
整个夏天,媛婶家的大宝贝都在和慢性荨麻疹相爱相杀,说多了都是泪
2
哪些原因让宝宝得上荨麻疹?
荨麻疹属于一个多病因的疾病,常见的病因有:
食物过敏:虽然海鲜、奶制品、坚果、蛋类是比较容易导致过敏的食物,但不是全部。每个娃对食物的反应也不一样,不需要为了避免荨麻疹盲目让娃忌口。
蚊虫叮咬:蚊虫叮咬宝宝时会向皮肤注入蚁酸,引发丘疹性荨麻症。
药物:既便是安全性A级的布洛芬也有可能引起宝宝荨麻疹,所以宝妈们给娃用药一定要谨慎,认真咨询儿科医生或药师。
环境刺激:寒冷、炎热、日晒、挤压、摩擦、抓痒和潮湿等都可引发荨麻疹。
遗传因素:由于血浆调控蛋白C1抑制物缺陷所致,不会出现荨麻疹典型的红痒表现,但可引发致命性的喉头水肿。
感染和其他:细菌、病毒感染,以及宠物的皮屑、粉尘,甚至情绪变化、焦虑都有可能引发荨麻疹。
看完病因,刚才那股子直捣源头、一举打败荨麻疹的士气,是不是立刻丢了大半?不过好在,对于急性荨麻疹,劳民伤财地找病因意义不大。而慢性荨麻疹也应当以对症治疗为主。
如果有妈妈也像媛婶一样,想大致排查可能的诱因,可以认真回忆宝宝每次发作前的特殊因素。如吃了一些不常吃又易过敏的食物、被蚊虫叮咬过、吃了某种药、被阳光暴晒过等等。然后去掉这个诱因,看症状是否有改善。
3
对症治疗拯救娃
能找到病因从源头上阻断荨麻疹,是再理想不过的事情了,但要在众多病因中找病因,并非易事,得花费很长时间。对于大多数荨麻疹而言,对症治疗,缓解宝宝的不适,比找病因更急迫。
药物:
内服:抗组胺药物是最简单粗暴有效的治疗方案!许多妈妈谈药色变,其实这类药物的安全性很高,目前使用最多的是第二代、第三代抗组胺药,如:左旋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
但媛婶需要叮嘱一句:最好在医生指导下科学用药,不能吃一两次就停,即便风团消失了,也要多吃一两天来巩固。
外抹:炉甘石、炉甘石、炉甘石!便宜安全见效快,既能止痒又有收敛作用。不过抹完后是一片白色,视觉效果不太好,但是和荨麻疹的痛痒相比,这又算个啥呢!
另外,还推荐一个美国儿科学会力荐的办法:冰敷,冰敷的止痒效果也很好,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这种物理刺激,媛婶试过给娃冰敷,但都以强烈抗拒告终
饮食:
1.补充维生素C和钙。
对于常吃的食物没必要忌口,也就是说,虽然有些食物容易引起过敏,但如果之前吃过,没有不良反应出现,在荨麻疹期间也是可以吃的。尤其是要给宝宝多补充一些富含维生素C和钙的食物。比如:新鲜的蔬菜水果、奶制品。
2.远离油腻、辛辣、多食品添加剂。
尽量少吃预包装食品,妈妈们洗手做羹汤,照顾宝宝的饮食可以帮助宝宝减少难受和痛苦。
虽然大多数荨麻疹通过上述方法,能很好控制病情,但如果是病程超过6周的慢性荨麻疹、全身大面积荨麻疹或者身体某个部位出现严重红肿、疼痛、头晕、心悸、胸闷、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剧烈腹痛呕吐、烦躁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注:本文参考《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版)》、《美国儿科学会健康育儿指南》。
媛婶碎碎念:
有时候痛不可怕,痒却最难忍!寻麻疹这个磨人的小妖精,我们主观上希望它离每个宝宝都远远的,但万一真的狭路相逢,也要科学应对,不必惧怕。
End
如果觉得有帮助,不如转发到朋友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