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癫疯 http://www.baidianfeng51.cn/m/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肥大细胞驱动的疾病,表现为风团、血管性水肿或两者兼而有之。人一生中某个时间段发病的几率约为20%。慢性自发性或诱发性荨麻疹会致残,损害生活质量,并影响工作和学校的表现。
年9月,欧洲变应性反应与临床免疫学会(EAACI)联合全球变态反应和哮喘欧洲协作组(GA2LEN)、欧洲皮肤病学论坛(EDF)和亚太过敏、哮喘与临床免疫学协会(APAAACI)发布了《EAACI/GA2LEN/EuroGuiDerm/APAAACI国际指南:荨麻疹的定义,分类,诊断和管理》,该指南对版国际荨麻疹指南进行了更新和修订。下面对版最新国际荨麻疹指南要点进行总结。
一
定义
荨麻疹是一种以突然出现的风团,血管性水肿或两者伴发为特征的皮肤病。
荨麻疹风团的3个典型特征:①伴有周围红斑和可变大小的中央肿胀;②伴有瘙痒或灼热感;③症状具有即逝性,通常在30min~24h之内完全消退。
血管性水肿的3个典型特征:①真皮下层和皮下组织的红色或皮色肿胀;②有时伴有疼痛而非瘙痒;③消退比风团慢(可能需要72h)。
二
分类
根据病程是否超过6周来区分急性和慢性荨麻疹。其次,依据是否有明确的诱发因素,将荨麻疹又分为自发性和诱导性两类,并根据诱因不同将慢性诱导性荨麻疹分为9个亚型:
三
病因与机制
荨麻疹病因及机制复杂,指南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肥大细胞有关,同时指出肥大细胞的激活信号仍不明确,可能是异质性和多样性的。肥大细胞可以通过免疫和非免疫机制被诱导活化。肥大细胞脱颗粒后,导致组胺和其他介质,如血小板活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以及白三烯等释放,激活感觉神经引起瘙痒,血管舒张和血浆外渗出现风团和水肿。组织学上,风团的特征在于真皮上层和中层的水肿,毛细血管后静脉及淋巴管的扩张和渗透性增加血管性水肿则发生在真皮下层和皮下组织。
四
诊断及检查
1.病史与体格检查
详尽的病史采集对于荨麻疹的诊断是至关重要的,应作为荨麻疹诊断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但由于风团和血管性水肿往往是一过性的,体格检查时可能不会出现,因此还需重点回顾患者的体征和症状记录(包括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的照片)。
2.实验室检查
对于急性荨麻疹,除了怀疑是Ⅰ型食物过敏或药物过敏诱发外,通常不需要实验室诊断性检查。对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建议进行血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或血沉检查,专科护理的患者推荐进行IgG型抗TPO抗体和总IgE水平检测。对于诱导性荨麻疹建议进行激发试验以确认可疑病因。
3.病情评估
推荐通过7d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7)和/或血管性水肿活动度评分(AAS)来评估CSU的活动情况;通过慢性荨麻疹患者生活质量评估问卷(CU-2oL)和血管性水肿患者生活质量评估问卷(AE-QoL)来评估对患者的影响程度;通过荨麻疹控制评分(UCT)和/或血管性水肿控制评分(AECT)来评估CSU的控制情况。
五
治疗
1.治疗原则
寻找并消除病因,诱导耐受,使用最小不良反应的药物达到完全缓解症状。
2.治疗方案
国际指南强烈推荐使用标准剂量的第二代H1抗组胺药作为所有类型荨麻疹的一线治疗。
对于使用标准剂量的第二代H1抗组胺药物一线治疗2~4周仍无法控制症状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在考虑其他治疗之前,建议将H1抗组胺药物的剂量提高至4倍,作为二线治疗,但不推荐超过4倍剂量。已有证据支持可以使用4倍标准剂量的第二代H1抗组胺药包括比拉斯汀、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依巴斯汀、非索非那定、左西替利嗪和卢帕他定。
对于高剂量H1抗组胺药物无反应的患者,建议在H1抗组胺药物的基础上联合奥马珠单抗作为三线治疗,奥马珠单抗治疗CSU的推荐剂量为mg,每4周1次。
对于H1抗组胺药联合奥马珠单抗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使用H1抗组胺药联合环孢素作为四线治疗,剂量为3.5-5mg/kg/天。但指南指出环孢素治疗荨麻疹属于超适应症,且药物不良反应较高,不推荐环孢素作为荨麻疹的标准疗法,仅用于治疗任何剂量抗组胺药与奥马珠单抗联合用药无效的严重患者。
图荨麻疹的阶梯治疗
3.特殊人群的治疗
+
儿童
儿童控制症状药物的使用原则同成人,一线治疗也推荐第二代H1抗组胺药。很多临床医生认为第一代H1抗组胺药因为使用时间更久远而更安全,但是这些药物是在制药行业临床安全准则不太严格的时候批准的,因此安全性并不如第二代H1抗组胺药高。国际指南强烈建议不要在婴儿和儿童中使用第一代H1抗组胺药(包括氯苯那敏、苯海拉明、赛庚啶、异丙嗪等),并且指出第二代H1抗组胺药包括比拉斯汀、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卢帕他定在儿童人群中已证明了其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儿童选择第二代H1抗组胺药时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