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视角看慢性湿疹

何为慢性湿疹?

湿疹,是一种炎症性皮肤反应,临床表现为:瘙痒,红斑,脱屑,及成群的丘疱疹。湿疹有多种分类方法,其中按照病情分类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一般情况下,急性湿疹的特征是具有渗出倾向,例如皮损多为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或者小水疱,底部多为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或者小水疱,底部皮肤泛红,丘疹或水疱抓破后会出现糜烂,甚至继发感染,发炎化脓。急性湿疹中医证型上多数血热风燥或湿热蕴蒸之范畴;慢性湿疹的特征则是具有浸润、肥厚倾向,例如皮肤增厚、颜色变深、皮肤粗糙甚至有皮屑,瘙痒也比急性湿疹更加剧烈,中医证型上多属血虚风燥之范畴。而亚急性湿疹则是这两者的过渡期。今天,我们便来从中医视角简单介绍一下慢性湿疹。

在中医学中,湿疹并没有一个特定的称呼,可根据发病部位命名,也有根据疹子形状命名的,中医学中的顽癣、浸淫疮、绣球风、血风疮、粟疮等均可按照慢性湿疹辨证。

慢性湿疹可由急性湿疹到亚急性湿疹一步一步发展而来,也可直接患病。很多患者认为,急性湿疹的水疱消失,糜烂状况减轻,虽然有皮肤增厚、瘙痒加重的状况,但是疾病正往好的方向发展。其实不然,比起急性湿疹,慢性湿疹更加难以治疗,易于反复,这一点一定要引起患者足够的重视,及时就医。

中医如何看慢性湿疹

在中医证型上,慢性湿疹可分为脾虚湿蕴型和血虚风燥型。

脾虚湿蕴型表现为:发病缓慢,湿疹部位皮肤潮红、瘙痒,抓挠破皮后会糜烂或者渗出水样物质,湿疹发病部位会脱落鳞状皮肤屑,并伴有食欲不振、精神疲劳、腹胀、大便稀溏等身体不适的症状。而体现在舌诊脉诊上则是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此类慢性湿疹发病原因通常是由于脾虚,脾胃无力推动气血津液的运行,水湿停运,停滞于身体某处,由于气郁化火等内因,或是洗浴、淋浴、外感风湿热邪等外因,导致湿热交织,又兼身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致使湿热浸淫肌肤,发为湿疮。

对待这种原因引起的慢性湿疹,要以清热利湿、调理脾胃为主。除了及时就诊吃药之外,患者本人也应注意固护脾胃之气,例如平日多吃薏苡仁、茯苓等来健脾利湿,不吃凉性、辛辣等有伤脾胃的食物。脾胃健康,水湿自然能够得到运化,从根本上解决湿疹发病的内因,此为釜底抽薪之法。

血虚风燥型表现为:病程时间长,患处颜色暗沉或发黑,或者有色素沉着、剧烈的瘙痒感,患处皮肤增厚、或者有色素沉着、剧烈的瘙痒感,患处皮肤增厚、变得粗糙。伴随时常口干却不想喝水、食欲不佳、腹胀等身体症状、舌诊脉诊表现为舌淡,苔白,脉弦细。此类疾病,通常是由于患病时间较长,湿气黏着,耗伤阴血,血虚不能荣养肌肤,继而生燥生风,使皮肤干枯瘙痒,甚至脱落皮屑。

这种证型的慢性湿疹治疗思路较为有趣。血虚风燥正常情况下要滋阴润燥,可是滋阴又容易助长湿气之势,以此为前提,近代外科名中医朱仁康先生曾创滋阴除湿法,创立方子滋阴除湿汤,在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而他的弟子李博鉴先生则在临床中观察到,阴血不足的患者,证见湿邪留恋的病人虽然多,但是证见气血同虚的病人也不少,况且现在的药物苦寒之品用的较多,常不经意间便伤了脾胃,损伤正气。李老便在老师的基础方上又加益气之药,疗效再次提升。因此这类证型的湿疹患者平时应多注意补气,可用黄芪切片泡水,平时注重调整心态,保养身心。

孙朋玉硕士研究生中医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研究生方向为皮肤性病学,在《家庭中医药杂志》等杂志发表多篇科普文章。临床治疗专长:擅长皮肤科常见疾病中医治疗,尤其对小儿荨麻疹、湿疹、黄褐斑等有独到见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jxinjian.com/xzcr/101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