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F
东方
徐楠团队
守护你的
每一寸肌肤
血管性水肿就是荨麻疹吗?
回答:血管性水肿是发生于真皮深层、皮下组织或黏膜下组织的肿胀,甚至可能累及口咽,自觉疼痛而非瘙痒。血管性水肿可伴发于荨麻疹,属于荨麻疹的一部分表现,但是也可单发而无荨麻疹,不能自说自话地相混淆哦!
超过6周都是慢性荨麻疹吗?
分析:“慢性荨麻疹”必须得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停止治疗后每周至少反复发作至少2次以上,二是这种情况持续超过6周,两者同时具备才能被诊断,所以自己要数明白哦。若荨麻疹经过较长时间发作不再频繁,则被称为“间歇性荨麻疹”或“复发性荨麻疹”,这种表现更像由某种特定的外界原因所致。
急性和慢性荨麻疹病因一样吗?
分析:急性发作可能有明确病因,如食物、药物或病毒感染,尤其是儿童。慢性荨麻疹的病因是一个更复杂的过程,往往很难确定,很遗憾,超过半数的患者是很难找到明确的致敏原因的。
慢性荨麻疹只是一个疾病而已吗?
分析:慢性荨麻疹可不是那么简单,而是一组具有特质性的疾病总称。简单可以分类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与慢性诱导性荨麻疹(CIndU)。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一般不涉及特定的诱发因素,约占75%。慢性诱导性荨麻疹通常由特定的诱发因素引起,比如机械刺激(迟发性压力性荨麻疹)、热刺激(热接触性荨麻疹)、寒冷刺激(寒冷性荨麻疹)、出汗(胆碱能性荨麻疹)、应激(肾上腺素性荨麻疹)、运动(热接触性荨麻疹、冷接触性荨麻疹)、接触(接触性荨麻疹)、日光(日光性荨麻疹)、水(水源性荨麻疹)。可见,我们复杂着呢!
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方法都一样吗?
分析:对于慢性荨麻疹,如果能找到确切的诱发因素,避免接触肯定是最好的治疗办法。约半数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病例有活跃的血管性水肿,对H1抗组胺药(就是抗过敏药)反应良好。慢性诱导性荨麻疹由明确的环境因素触发,超过80%的患者对H1抗组胺药有反应。对H1抗组胺药治疗反应最差的迟发性压力性荨麻疹。所以,同样表现,治疗大不同哦!
得了慢性荨麻疹会持续终生吗?
分析:有数据显示,50%仅有风团(无血管性水肿)的患者在1年内自发消退,80%在5年内出现消退,20%具有风团合并血管性水肿的患者症状可持续20年以上。针对儿童慢性荨麻疹的数据显示,67%在5年内自行消退。
换句话说:大多数慢性荨麻疹患者均可通过治疗来控制疾病,可以参考是否存在物理性诱因、血管性水肿和自身抗体等来预测病程的长短。
一代H1抗组胺药更安全、有效吗?
分析:一代药有效是有效的,但对于很多患者而言,很难避免嗜睡困倦的副作用。治疗一线药物推荐第二代H1抗组胺药,安全性和有效性高。不过并非所有患者均有效果。必要时需要药物加倍(最高4倍)、联合其他药物或者选择其他替代治疗,后者包括糖皮质激素、奥马珠单抗、环孢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或第一代H1抗组胺药等,
妊娠期、哺乳期和儿童患者怎么用药?
分析: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的荨麻疹治疗与非妊娠期成人基本相同。主要使用H1抗组胺药,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和左西替利嗪属于传统的妊娠B类。妊娠期必要时可优先考虑使用,尤其是妊娠中期和晚期。不过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以最低有效剂量使用抗组胺药。
儿童荨麻疹治疗与成人患者类似,首选第二代H1抗组胺药。必要时亦可增加剂量,根据体重调整。
慢性荨麻疹不痒就可以停用抗组胺药物吗?
分析:抗组胺药的主要作用是减轻瘙痒、缩短风团持续时间及减少风团数量。根据抗组胺药物的半衰期,一般一天口服一次。对于慢性荨麻疹不建议出现症状时按需服用,需要长期主动维持用药,当然不建议快速停药哦。
如果病情严重难以控制可以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吗?
分析:糖皮质激素主要作为抢救措施短期用于那些危及生命的荨麻疹和严重的喉头水肿。尽管缺乏大规模的对照研究,但系统性糖皮质激素对多种难治性慢性荨麻疹疗效良好,基本可以使皮损完全消失,但遗憾地是,减量后常有复发,考虑到系统副作用,不建议长期应用,疗程尽量控制在10~14天以内。如果是由于病情需要,还可以考虑免疫抑制剂或者其他治疗,比如环孢素,或者生物制剂等。
慢性荨麻疹都要严格忌口吗?
分析:饮食控制疗法(俗称忌口)在慢性荨麻疹患者中颇为流行。但是,目前普遍认为,食物过敏引起慢性荨麻疹的很罕见,除非病史上有强有力的证据。所以,加入不是对某种特定的食物过敏,该吃就吃吧!
总结
了解慢性荨麻疹的认知误区,有助于制定更合理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提高疾病控制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如果你还有问题,每周一下午慢荨的专病门诊,风雨无阻地等你哟!
护肤小tip:慢性荨麻疹首选二代抗组胺药哦!
END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