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虫病

旋毛虫病(trichinosis)是旋毛线虫所致的动物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旋毛虫幼虫的肉类而感染。临床主要特征为胃肠道症状、发热、肌肉剧烈疼痛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幼虫移行至心肺脑时,可引起心肌炎肺炎或脑炎等。

病原学

旋毛虫(Trichinellaspiralis)属于线形动物门,线虫纲,旋毛线虫属(Trihcnella)。虫体细小,雌雄同体。常寄生于十二指肠及空肠上部.在宿主体内发育过程分为成虫、脱囊期幼虫、移行期幼虫和成囊期幼虫4个阶段。人或动物吞食含活幼虫包囊的肉类后.包囊被胃液消化,旋毛虫幼虫自囊中逸出,侵入小肠黏膜绒毛上皮吞食血浆及细胞液.经5-7天.4次蜕皮发育为成虫。

雌雄交配后雄虫即死亡。雌虫于交配后第5~7天胎生幼虫。雌虫产幼虫--条,约4周后从粪便排出。少数幼虫从肠腔排出体外,多数经血循环达全身.此谓为移行期幼虫。幼虫只能在横纹肌发育成长。幼虫穿破微血管进入肌纤维逐渐长大.约4周后在其周围形成梭状包囊,称为囊虫期幼虫。包囊内含条或以上幼虫,6~18个月后钙化.幼虫死亡,平均寿命5~10年。

活成囊期幼虫被宿主吞食后重复其生活史。不同地区的旋毛虫.生物学特性与致病力差异明显。旋毛虫包囊对外界抵抗力很强.猪肉中的包囊在-15°C环境能存活0天.在-1°C可生活57天。熏烤、腌制、暴晒等加工肉制品不能杀死旋毛虫幼虫。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宿主包括家畜与余种野生动物。家畜中以猪为主.鼠也是重要的传染源。我国东北与中原地区野外散放养猪,猪食含幼虫包囊的肉屑而感染。狗感染率较高,鼠、猫及熊、野猪、狐、狼等是保虫宿主。

(二)传播途径

多因生食被感染动物的肉类及其制品而感染,其中生食猪肉感染者超过90%。有部分地区居民将生猪肉丝伴作料调味后食用易受感染。带旋毛虫幼虫或包囊的粪便污染食物或水,被食入后也可导致感染。近年来,由于-些猎奇进食生冷食物原因.在城市引起旋毛虫病也屡有报道。

(三)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染,主要与生食肉类的饮食习惯有关。感染后有一定免疫力,再感染可无或仅有轻度症状。

(四)流行情况

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西欧与北美发病率较高。我国云南、西藏、广东、湖南、福建、河北、四川、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南、湖北、广西及香港特区均有发生或流行。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旋毛虫的致病作用及病情轻重与感染数量、发育阶段、人体免疫反应状态有关。吞食10~0个包囊者可不发病,吞食数千个者发生严重感染,甚至可致命。主要病变是移行期幼虫侵入血流至内脏器官,其机械及代谢产物刺激所致。旋毛虫感染早期IL-3、IL.4等增多。提示还可能与细胞因子有关。

旋毛虫在空肠引起黏膜充血.水肿、灶性出血.但病变常较轻。在各脏器中由于血管损伤,产生急性炎症与间质水肿。旋毛虫病心肌炎为细胞浸润与灶性坏死.继以肌束纤维化.但尚未见其形成包囊,心肌炎并发心衰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重度感染者幼虫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脑炎,皮质下可见肉芽肿性结节。脑脊液偶可查见幼虫。幼虫损伤肺毛细血管可引起灶性出血、水肿甚至支气管肺炎。

感染~3周后幼虫定居于骨骼肌引起旋毛虫病肌炎,常侵犯膈肌、舌肌、咀嚼肌、肋间肌、颈肌肱二头肌与腓肠肌等。主要病变依次为:肌肉纤维变性.肌横纹消失.嗜酸性颗粒和肌浆溶解;幼虫死亡后引起肉芽肿反应;在视网膜,胰腺、肝、肾、胎盘、胆囊、乳腺、骨髓及淋巴结等组织内偶可发现旋毛虫幼虫,并造成一定损害出现相应症状。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45天,多为10-15天。症状轻重与感染虫量成正比。根据临床症状可分3期。

(一)早期

早期为成虫在小肠的阶段.多为肠炎症状,起病第1周可有腹泻水样便、腹痛、恶心等表现。本期症状轻而短暂。

(二)急性期

急性期为幼虫移行阶段.于起病第周起.幼虫移行导致中毒过敏症状。畏寒、发热,体温达38~40°C.弛张热或不规则热,持续~4周,重者可达6周。发热时80%的患者多有眼睑与面部水肿,严重者下肢水肿。约0%病例有荨麻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可有结膜下或指甲下线状出血。突出的是全身肌肉剧烈疼痛肿胀.硬节感,压痛、触痛明显,以腓肠肌为甚。多为强迫屈曲状态,不敢活动而呈瘫痪样。严重者咀嚼、吞咽及声哑,呼吸和动眼时感疼痛,眼部症状可有视力模糊、复视甚至失明。可并发心肌炎、脑膜脑炎及支气管肺炎。心肌炎者常有心音弱、心动过速、舒张早期奔马律、血压降低或休克,可因心衰突然死亡。脑膜脑炎可有头痛、脑膜刺激征谵妄、甚至昏迷、抽搐、瘫痪等。合并肺炎可有咳嗽、肺部啰音、呼吸困难等;X线胸片显示肺实质浸润及肺门阴影增大。

(三)恢复期

恢复期为成囊期.病程1个月左右.随着肌肉包囊形成,急性期症状逐渐消退.但肌肉疼痛、乏力可持续数月。少数患者仍可并发心衰与神经系统后遗症。

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幼虫移行期白细胞达(10~0)x10*9/L.嗜酸性粒细胞占0%-40%或更高。重症者可因免疫功能低下或伴细菌感染而嗜酸性粒细胞无明显增高。

(二)血生化检查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P)及醛缩酶活性均明显升高。

(三)病原体检查

病程10天后腓肠肌或三角肌等压片.镜下可见梭形包囊和活动幼虫。1%胃蛋白酶和1%盐酸消化肌肉组织,离心后检查比压片法阳性率高。肌活检准确,但阳性率仅50%.尤其病程早期及轻度感染者常为阴性。查见钙化的包囊或幼虫.提示陈旧性感染。

(四)免疫学检查

1.特异性抗原检测单抗与多抗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患者血清循环抗原,可作为早期诊断、有无活虫及疗效考核的指标。

.特异性抗体检测病程早期IgM抗体阳性.后期或恢复IgG抗体阳性。IgG抗体可存在较长时间.不能区分现症患者和既往感染。

(五)核酸检测

PCR扩增血中旋毛虫DNA,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监测。

诊断

根据病前1~周生食或半生食感染动物肉类及典型临床表现即可疑诊本病.病原学检查阳性即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早期应与食物中毒、菌痢、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鉴别;肌肉疼痛剧烈者需与皮肌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鉴别。

预后

及时治疗者预后好,常于1~个月恢复。重度感染并发心肌炎、脑膜脑炎者预后不良。

治疗

(一)病原治疗

阿苯达唑(albendazole)为首选药物。对各期旋毛虫均有较好的杀虫作用。成人剂量为--mng,每天~3次;儿童剂量为0mg/(kgd),每天次.疗程5-7天。常于治疗开始天后体温下降,4天后体温恢复正常、水肿消失、肌痛减轻。不良反应少而轻.少数于服药后第~3天因虫体死亡出现异蛋白反应,表现为体温升高(类赫氏反应)。

(二)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改善症状并防止类赫氏反应。

(三)对症治疗

重症者在病原治疗同时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减轻症状.并可防止类赫氏反应。预防、处理心衰等。

预防

(一)加强卫生宣传

不食生或半生熟猪肉或其他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二)管理传染源

提倡生猪圈养,饲料加热防猪感染;隔离治疗病猪。灭鼠,防鼠污染猪圈。

(三)严格肉类检验

对屠宰场及私宰猪肉等进行严格检验,未经检验的肉类不得出售。肉类保存无害化。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外科学妇产科学急症处理诊断学老年护理实践指南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jxinjian.com/xzcr/65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