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犯困hellip折磨人的湿邪

祛湿的中药

祛湿药我们讲苍术、白术和茯苓,其中苍术和白术是对比着来讲。

01比较:苍术和白术

苍术:辛、苦、温。燥湿健脾,祛风除湿,发汗解表。

白术:甘、苦、温。补脾健胃,燥湿利水,固表止汗。

苍术的性味:辛、苦、温。刚才讲过辛能发散,那么苦味有什么作用呢?苦味在这里主要是燥湿,而温能散寒。

苍术的功效:燥湿健脾,祛风除湿,发汗解表。

燥湿健脾注意,这里没说补脾,很多人对健脾这个概念有误解。其实健脾的概念大于补脾,补脾一般是用在脾虚,但健脾的意思是让脾气健运。方法可以很多:脾虚补脾,脾胃气滞则行气,湿阻脾胃则祛湿,都可以达到健脾的目的。燥湿健脾,意思是通过祛湿来达到让脾气健运的作用,所以苍术本身没有补的作用。

发汗解表苍术有辛味,辛能发散,温能散寒。所以苍术能够治疗表湿或者是表寒。

祛风除湿一般是用在风痹和湿痹。当然是因为苍术祛湿力强,所以一般多用于湿痹,之前讲过的关节沉重的那种用苍术。

白术的性味:甘、苦、温。跟苍术不同,苍术是辛味,白术是甘味,甘能补益,苦能燥湿。

白术的功效:补脾健胃,燥湿利水,固表止汗。也就是说,苍术和白术都能燥湿,但白术是通过补脾而燥湿,脾功能强了,把水湿运走而完成的。所以脾虚有湿是用白术,而湿阻脾胃的实证则适用苍术。

白术为什么还能固表呢?

所谓固表止汗是用在那些平时气虚容易自汗的人。我们注意一下颜色,苍术又叫赤术(红色),红色属火,火性发散,所以它发汗;白术是白色的,白色入肺,肺主肃降,肺在五行属金,金气主敛,所以它能固表止汗。

术之用,补中益气,就用白术;除湿化气,一般用苍术。甚至可以很细:一般说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那么两个相兼而用,想补多运少,那么就白术多而苍术少;想运多而补少,那么就苍术多而白术少。

02茯苓

茯苓:甘、淡、平。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

性味:甘、淡、平。平就是不寒不热,淡味有什么作用呢?——渗利,讲得白一点就是利尿。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

利水渗湿注意这里的表达跟刚才的苍术、白术不同,苍术、白术是燥湿,或者有时叫化湿,燥湿的意思有点是在内部把湿、把水气干燥掉了、蒸发了、挥发了。而茯苓的功用是更直接一点,让水湿直接从小便出。

健脾和中等于有补脾气的作用。但茯苓的补脾力并不强。跟利水作用相比较,个人感觉茯苓大概是三分补,七分利。

宁心安神宁心安神一般是用在失眠、多梦这一类病证中,但宁心安神功效比较好的不是茯苓而是茯神。

03比较:茯苓和茯神

茯苓是长在松树根部附近的菌核,而茯神则是抱住松树根来生的。当你把茯神取出来,中间是空的,假如学过八卦的人就知道,中空是离卦,离卦入心,所以茯神的安神效果就优于茯苓。

比较:白茯苓和赤茯苓

把茯苓的皮去掉,茯苓皮下面一层淡红色的就是赤茯苓,赤茯苓包住的再往里面走,比较白色的部分才是白茯苓。

赤茯苓(红色,五行属火)主要走心与小肠,学过中基的人都知道,小肠跟水液代谢有关。所以赤茯苓跟白茯苓比起来,它的利水功用强于白茯苓,但是补力就相对弱一点了。

白茯苓则比较平均,虽然刚才讲它是三分补,七分利,但毕竟它的补力是强于赤茯苓的。

买茯苓最好不要买切成块状的,要买那种是卷起来的、薄薄的,效果好。为什么呢?切成块状的那些茯苓,你试一下,煮半小时,或煮40分钟,你把茯苓捞起来,切开看看,里面还没煮透,还是干的。所以卷起来的片效果更好。

还有茯苓皮。茯苓皮以皮走皮,所以一般是治疗水肿的。生姜皮有利水作用,治皮肤水肿,茯苓皮一样有消肿作用,一样是治皮肤水肿。中医有个方叫作五皮饮,五皮饮就是治水肿,里面刚好就有生姜皮跟茯苓皮。

祛湿之方

祛湿之方有很多,最出名的藿香正气丸即是其中之一,但是它所含的药物太多,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熟悉里面的每一味药,所以我挑的是药物比较少的方。

01平胃散

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主治:寒湿困脾之证。

寒湿困脾有时也可以叫作湿阻脾胃。脾的特性是喜燥恶湿,所以当湿阻脾胃的时候,应该是燥湿健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平胃散中的苍术是君药,首先它辛、苦、温,辛能发散、苦能燥湿、温能散寒。所以它可以燥湿健脾。那么就能「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

另外,湿邪容易阻滞气机,气行则湿化,所以这个方以厚朴为臣药。厚朴的作用,也是化湿,它行气力量很强,能祛除气滞导致的胀满,且它是树皮,质地比较厚,比较沉重,沉重就下行。之前讲过,湿性趋下,用厚朴,就能因势利导往下排湿。

陈皮为佐药,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增强苍术、厚朴的力量。使药是甘草,调和诸药,同时略略有点健脾的作用。

在煮药的时候,古代一般会加上生姜、大枣。为什么要加生姜、大枣?原因是以生姜温散水湿,而且「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大枣帮助甘草补脾益气。脾属土,土气一厚就能制水。但是要注意,枣是有点黏的,所以生姜配大枣,大枣的量不能太多。

平胃散也是可以加减的。比如说湿热的,一般加上黄连、黄芩就能够清热燥湿。因为黄连、黄芩苦寒,它们的寒性能够压得住苍术跟厚朴的温性,所以整个方加起来其实还是偏凉的。假如属于寒湿,我们可以加干姜,加白豆蔻来温化寒湿。

02五苓散

五苓散: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桂枝

之前讲过,祛湿除了可以在内部化湿,还可以通过利水渗湿。利水渗湿的代表方是五苓散。

方中的茯苓、猪苓都是甘淡的,入肺,可以通膀胱、利水,其中茯苓略有点补力,而猪苓纯粹是利水渗湿,没有补脾作用;而泽泻甘咸,入肾与膀胱,利水渗湿的力比较强,甚至可以消水肿。白术的作用是补脾而燥湿,等于说跟苍术不一样,苍术是以燥湿来醒脾,白术是以补脾来燥湿。

桂枝在五苓散里有一个功用是解表,因为五苓散证是有一点表证的,但我们撇开这个解表不说,之前讲过桂枝有一个作用叫作温阳化气,所谓温阳化气就是增加人体的气化功能,尤其对于水液代谢的功能,五苓散里面的桂枝功效是不错的。

03平胃散+五苓散=胃苓汤

胃苓汤即是平胃散和五苓散合的简单相加。别看只是简单做了加法,这一加,它们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一个以燥湿行气为主,一个以利水渗湿为主,同时兼有增加气化的作用。一合方(胃苓汤)的功效就比刚才单独的平胃散跟五苓散强。

学过伤寒的人就会发现,胃苓汤里面除了两个方,还隐藏着第三个方——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它是治疗痰饮的。这样看,实际上胃苓汤是三个方组合起来的,不但能祛除水湿,还能祛痰。

假如再加一个人参,那么里面又可以出现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如果在这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半夏,那么陈夏六君又在里面了(原方已有陈皮)。所以其实你没有加很多药物,但是里面已经包含了四五个了,所以熟悉一些基本方,临床的思路就很活,或者是有时你加了一两味药,实际上不只是一两味,几个方的功用都在里面了。

04四妙散

四妙散:苍术、黄柏、牛膝、薏仁

主治:湿热下注的痹病,也就是说关节炎。

由于它是治湿热下注的一个名方,所以实际上现在外延到几乎所有湿热下注的病,都用它作为基础方来治疗,比如像湿疹、丹毒,还有慢性渗出性有渗出液的一些皮肤病。

四妙散中黄柏为君药,黄柏寒以胜热,苦以燥湿。善于除下焦的湿热。苍术苦温,健脾燥湿。两个药加起来,祛湿作用就很强,而且在黄柏的引导下是走下焦的。再来一个牛膝,活血、通经络、补肝肾、强筋骨,而牛膝有一个很好的作用——引药下行。而且牛膝长得像牛的膝盖,所以也能强腰膝。

本文转载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jxinjian.com/xzcr/89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