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风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
王兵
医院皮肤科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其发病涉及临床、免疫、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其发病率在逐年的提高。目前,对本病的治疗方法很多,如抗过敏治疗、脱敏疗法等,因本病受多因素的影响,疗效不佳,临床治愈的困难很大。我们根据本病的特点,辩证施治,采用中药玉屏风颗粒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5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年1月—年1月,本科门诊慢性荨麻疹患者共58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38例,年龄12—67岁,平均39岁,有明显过敏诱发因素的15例,其余原因不明。发病时间2.5个月—21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其中12例患有糖尿病病史,2例有甲状腺结节,1例有甲亢病史。18例有高血压病史。所有的患者均检查血、尿常规。入选病例需排除因慢性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慢性荨麻疹的患者。
1.2方法
治疗组:采用广东环球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玉屏风颗粒,每次5g口服,一日3次,同时口服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依巴斯汀片,每次10mg,一日1次,疗程为6周。对照组:给与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依巴斯汀片口服,每次10mg,一日1次,疗程为6周。两组均于治疗后1.5个月,3个月,6个月后随访。服药期间禁酒,忌食腥辣刺激性食物。
1.3疗效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①治愈:皮疹完全消失,无瘙痒感,1个月以上未复发者。②好转:皮疹及瘙痒均明显减轻。③无效:经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变。
1.4统计学方法
两组有效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临床疗效
治疗组在6周内治愈10例,好转17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10%;3个月内治愈8例,好转15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79.31%;6个月内治愈7例,好转14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72.41%。对照组患者在6周内治愈8例,好转13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72.41%;3个月内治愈治愈6例,好转11例,无效12例,有效率为58.62%;6个月内治愈4例,好转8例,无效17例,有效率为41.38%。三次随访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2.2不良反应
两组服用玉屏风颗粒的58例患者未发现有任何不良反应。两组共4例患者,占6.8%服用依巴斯汀后出现嗜睡症状,连用3周后症状逐渐消失。
3.讨论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和黏膜微血管扩张及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清渗出形成的一种瘙痒性、过敏性真皮或黏膜的局限性水肿反应。致病因素可以是食物、药物、细菌、病毒、寄生虫及真菌感染,亦可以是动物、植物、物理、化学及精神等因素。治病过程属于I型变态反应,75%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清IgE升高。今年来有研究指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机体的自身免疫有关。木其日等通过研究证实,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患者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率30%。
在中医里,荨麻疹称之为瘾疹、风瘙瘾疹、风痞等。瘾疹之名首见于《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的“少之病,皮痹因疹”。巢元方《诸病源侯论·风瘙瘾疹侯》中说:“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对本病的发病原因已有所记载。本病多由禀赋不足,又食鱼虾等腥荤动风之物;或因饮食不节,胃肠实热;或因平素体虚,卫表不固,复感风热、风寒之邪客于皮毛肌腠之间而发病;此外情志不遂,肝郁不舒,气机壅滞不畅,郁而化火,灼伤阴血,致阴血不足,复感风邪而诱发本病。风团的颜色、发作的时间不同,是荨麻疹辩证的依据。治疗原则为益气固表,祛邪透疹,止痒。
玉屏风散是经典方剂,常用于卫气虚弱,腠理不固所致的自汗。本方仅由黄芪、防风、白术3味药组成,组方非常简单,但配伍却非常严密。黄芪、白术、防风之比为3∶1∶1。黄芪是健脾补气之要药,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尤适于治疗肌表卫气不固所导致的体虚出汗,是方中的君药。白术能健脾益气,助黄芪加强益气固表之功,为臣药。两药合用以扶正为主,使气旺表实,汗不外泄,外邪亦难内侵。佐防风走表而散风御邪,以祛邪为主。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风而不伤正。以益气固表为主,固中有疏,散中有补,补散同用,相反相成,实为标本兼治的巧妙结合。
本疗法采用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慢性荨麻疹,西药依巴斯汀具有较强的抗组胺的作用,针对性强,疗效显著,但远期疗效欠佳。中药玉屏风颗粒具有较好的益气固表祛邪的功效,可以有效地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变态反应的发生,与依巴斯汀同用治疗慢性荨麻疹起效迅速,从根本上起到治疗作用,降低复发率,是值得推荐的联合治疗方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