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是指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组织内水肿,病程超过6周者称为慢性荨麻疹。临床表现为患者不定时地在躯干、面部或四肢发生风团和斑块,发作从每日数次到数日一次不等。慢性荨麻疹发病原因复杂,临床治疗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往的研究表明,因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卫生情况、饮食结构不同,慢性荨麻疹过敏原会有所差异。
曹伟等对关中地区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过敏原筛查,与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例健康者进行对照,采用点刺、斑贴、血清IgE检测及食物不耐受IgG检测试验检测各项过敏原。点刺试验结果显示,两组的吸入性过敏原中的法桐、禾本科、艾蒿、杨树、粉尘螨、屋尘螨、霉菌1阳性率及食物性过敏原中的牛奶、鸡蛋、鳕鱼、鲤鱼、花生、鸡肉、菠菜、番茄阳性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斑贴试验检测显示,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巯基混合物、重铬酸钾、松香、溴硝丙醇、亚乙基二胺、芳香混合物、黑橡胶混合物、卡巴混合物、对苯二胺基质阳性率高于健康者(P<0.05);血清IgE试验检测结果显示,两组的吸入性过敏原中的户尘螨、屋尘、蒿、草、蟑螂、青霉/孢霉、栎/榆/梧桐/柳/杨阳性率及食物性过敏原中的鸡蛋、贝、羊肉、腰果/花生/黄豆、小麦阳性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食物不耐受IgG检测结果显示,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大豆、鳕鱼、鸡蛋、西红柿、大米的阳性率高于健康者(P<0.05)。
研究认为,关中地区城镇普遍以法桐、白杨树为道旁绿化树种,春秋季花粉飘洒增加了较多过敏机会。艾蒿、禾本类在野外非常常见,关中地区尚有门户外悬挂艾草以驱蚊虫的习惯,这也增加了慢性荨麻疹患者发病的可能。各项阳性的食物性过敏原在本地饮食结构中除鳕鱼外均较常见,也较易被忽视。反而,日常人们较鐧剧櫍澶忓鐑墖鐥樼棙鍖椾含鐧界櫆椋庡尰闄㈡帓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