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丘疹性荨麻疹又称婴儿苔藓、荨麻疹样苔藓、丘疹水疱性荨麻疹,好发于婴幼儿,临床上以线状群集或不规则红斑及鲜红色风团样丘疹为主要特征。发病季节性明显,好发于春秋季。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大多数与昆虫如蚊子、跳蚤、臭虫、螨等的叮咬有关,属第四型变态反应。昆虫叮咬皮肤的同时注入唾液,使对这些物质过敏的儿童发生迟发性变态反应,使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炎症介质,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形成皮肤红斑、水肿和瘙痒。反复叮咬可产生脱敏,临床上可见部分患儿7-8岁后不发病。少数与肠道寄生虫感染、食物如虾、蟹等的过敏及胃肠功能紊乱有关。
二、临床表现:
多见于昆虫生长繁殖的温暖潮湿季节,常分批发生于腹、腰背、臀部及双小腿等处,皮疹多群集而较少融合。单个皮疹约1-2em大小,为红色风团样丘疹,呈纺锤形或圆形,中央常有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随后可演变为清亮的厚壁水疱,周围无红晕。风团多于1周后逐渐消退,可遗留较硬的丘疹和暂时性的色素沉着,常剧烈瘙痒而影响睡眠。若再搔抓则又呈现风团样肿大,新旧皮疹可同时存在。一般无全身症状,但有继发感染时,可有低热和局部淋巴结肿大。本病常复发,但发病多逐年减轻或停止。
三、临床治疗:
1、一般治疗:去除病因,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消灭臭虫、虱、跳蚤及其他有害昆虫。保持消化道的通畅,避免摄人可致过敏的食物。
2、全身治疗:抗组织胺类药物:可选用扑尔敏、赛庚啶、苯拇拉明、开瑞坦等,剂量参考湿疹治疗用另。钙剂及维生素C;皮质激素:皮疹严重、广泛者,可口服泼尼松;合并感染、有全身症状者:加用青霉素、红霉素、头孢类等敏感抗生素。
3.局部治疗:芦甘石洗剂与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如肤轻松霜等交替外涂。继发感染时,局部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干净后湿敷0.1%雷凡诺尔液或涂百多邦软膏。
4.中医治疗:(1)丘疹性荨麻疹的临床体质特点及类型分布:夲病多见于有过敏性体质倾向的小儿,被蚊虫叮咬致病,部分病儿亦有因为食物所致过敏;婴幼儿常见,夏秋季常发,但全年均可发生。本人曾对例丘疹性荨麻疹病儿临床体质类型及相关特点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该病有四种临床体质类型,属肺热阳盛质占44、73%;痰湿腻滞质占40、79%;阴虚燥红质占18、42%;气虚倦怠质的占2、63%。
(2)中医对丘疹性荨麻疹的治疗:中医认为该病系风热湿毒所致,故治则以清热解毒除湿,消疹止痒。针对不同体质类型和临床特点,辩质施治,标本兼顾,调节免疫,内服与外洗相结合。
陈立翠教授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