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定义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版》指出: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约20%的患者伴有血管性水肿。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持续时间6周。
02
急性荨麻疹治疗
03
慢性荨麻疹治疗
一线治疗: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治疗有效后逐渐减少剂量,以达到有效控制风团发作为标准,以最小的剂量维持治疗。慢性荨麻疹疗程一般不少于1个月,必要时可延长至3-6个月,或更长时间。
第一代抗组胺药治疗荨麻疹的疗效确切,但中枢镇静、抗胆碱能作用等不良反应限制其临床应用,因此不作为一线选择。
二线治疗:第二代抗组胺药常规剂量使用。2周后不能有效控制症状时,考虑到不同个体或荨麻疹类型对治疗反应的差异,可更换抗组胺药品种,或联合其他第二代抗组胺药以提高抗炎作用,或联合第一代抗组胺药睡前服用以延长患者睡眠时间,或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将原抗组胺药增加2~4倍剂量。
三线治疗:上述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选择以下治疗。
雷公藤多甙片,每日1~1.5mg/kg,分3次口服,使用时需注意对造血系统的抑制、肝脏的损伤及生殖毒性等不良反应。
环孢素,每日3.5mg/kg,分2~3次口服,因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只用于严重的、对任何剂量抗组胺药均无效的患者。
生物制剂,如奥马珠单抗(omalizumab,抗IgE单抗),对多数难治性慢性荨麻疹有较好疗效,推荐按~mg剂量皮下注射,每4周注射1次,但需注意其罕见的过敏反应。
糖皮质激素,适用于上述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一般建议予泼尼松0.3~0.5mg/kg·d,(或相当剂量的其他糖皮质激素)口服,好转后逐渐减量,通常疗程不超过2周,不主张常规使用。
04
常用抗组胺药对比
表一抗组胺强度对比
Ki值越小,代表药物和组胺H1受体的亲和能力越强,其抗过敏的作用也就越强。文献报道,地氯雷他定的体内抗组胺强度是氯雷他定的10倍,西替利嗪的50倍,每次用量仅为5mg,后两者则为10mg。
表二与酒精相互作用对比
地氯雷他定、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等不会增加酒精对人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优于西替利嗪、卢帕他定,更适合饮酒人群。
表三适用年龄对比
地氯雷他定是氯雷他定在体内经过肝脏代谢后起到真正抗过敏作用的有效物质,属于新型二代抗组胺药,芙必叮(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是目前NMPA唯一批准的可以用于6个月儿童的抗组胺药,安全性高。
表四综合安全性对比(专家共识)
《瘙痒炎症性皮肤病的相关递质与抗组胺药应用·专家共识》对常用抗组胺药的安全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地氯雷他定具备高安全性。
参考文献:
1.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版
2.瘙痒炎症性皮肤病的相关递质与抗组胺药应用·专家共识.临床皮肤科杂志.年36卷第3期.
3.Desloratadine:Anew,nonsedating,oralantihistamine.JournalofAllergyandClinicalImmunology,,(4):-.
4.SecondgenerationH1-antihistaminesinteractionwithfoodandalcohol-Asystematicreview.BiomedicinePharmacotherapy,,93:27–39.
市场部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