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的:初步评价柔性辟谷技术对慢性荨麻疹(CU)症状的作用效果.
2.方法:招募10例CU志愿者对其进行为期一周的柔性辟谷技术干预.对完成干预的志愿者依次在干预前、干预一周后、恢复饮食一周后、恢复饮食一月后进行症状评估、血液免疫指标检测(血清IgG、IgA、IgM、C3、C4,血液T淋巴细胞、Tc、Th、Th/Tc)和粪便菌群16S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
3.结果:5名志愿者最终完成干预,其中2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症状明显改善,1例CIU症状缓解,2例物理性荨麻疹志愿者症状变化不明显.恢复正常饮食后,CU志愿者血清中IgG、IgA、IgM3项抗体均恢复至正常范围,补体C3和C4改变不明显;恢复饮食一周后,5名志愿者血液中T淋巴细胞、Tc细胞、Th细胞及Th/Tc值均恢复至正常范围.干预前,5名志愿者肠道菌群中丰度前两位的菌属合计超过50%.干预一周后时,Bacteroides和Subdoligranulum是5名志愿者粪便中的主要构成菌属,Akkermansia(Pearson相关系数为-0.,P=0.)和Parabacteroides(Pearson相关系数为-0.,P=0.)丰度分别与两名CIU志愿者症状总积分呈负相关.
4.结论:柔性辟谷技术可以增加CU患者肠道菌群中的有益菌属比例,帮助改善CU症状,其对CIU改善作用明显,但对物理性荨麻疹作用有限.
张成岗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医院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成岗教授长期从事转化医学、心理认知、新药研发、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电磁学及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工作,近年来通过潜心研究和自身甘当小白鼠进行实践,最终发现“饥饿源于菌群”并形成“菌心说”学说以及“菌心进化论”和“菌脑双心论”等系列新观点,提出可惠及肥胖人群健康的“柔性辟谷”技术,佐证了“慢病源于菌群”以及“吃五谷,得百病”和“粪毒入血,百病蜂起”的传统认识,并将其科学化。张成岗教授已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90篇,出版专著《生物信息学方法与实践》和《新医学·菌心说·云医院》各一部;获国际PCT发明专利2项,获中国发明专利17项;获中国计算机软件版权1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6项科研成果奖励。张成岗教授主导的生物医学实验研究和生物信息数据分析相结合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亚健康人群的便秘、胃肠炎、睡眠障碍、三高的健康干预和健康促进方面,在电磁辐射和高原低氧等环境因素对脑损伤与脑保护领域以及心境障碍和精神抑郁研究等多个方面取得了系列学术成果。张成岗教授是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损伤与修复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灾害医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功能基因组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分会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电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发育与再生分会常务委员,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理事及副秘书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同行评审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会审专家,全军激光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理学会及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等10个学会的理事或委员,是CircRes、Stroke、BMCBioinformatics、Proteomics等30余份学术期刊审稿人,是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先后为国家培养多名高级专业人才。张成岗教授近年来承担并完成包括国家计划,国家计划,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军队特需新药重大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30余项任务,荣获个人三等功和军队优秀人才岗位津贴,先后获评为北京市科技新星和总后勤部科技新星荣誉,并于年获享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张成岗教授所主持设计的PCR引物质量评估程序MFEprimer和多重PCR引物设计程序MPprimer由NIH分子生物学网站所收录,已被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广泛应用。张成岗教授是我国新医学理论,菌心说学说,碳源论观点,云医院模式及柔性辟谷技术创新领域的倡导者,创始人和学术权威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