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化妆品皮肤病监测报告

-年,化妆品皮肤病明显增多,最受害的群体是20~39岁女性。祛痘类、保湿类及面膜诱发化妆品皮肤病的比例明显突出:

化妆品皮肤病的发病率的确处于明显上升的态势

化妆品皮肤病占皮肤科门诊1.04%

患者荧光增白剂检出率高达14.5%

报告数据可能只占真正发病数的1/3

。。。。。。

“国标”化妆品皮肤病的标准是什么?

按化妆品皮肤病诊断国家标准(GB.1~7-),包括化妆品接触性皮炎、化妆品痤疮、化妆品毛发损害、化妆品甲损害、化妆品光感性皮炎、化妆品皮肤色素异常。

广东增加监测:化妆品荨麻疹、化妆品唇炎、化妆品激素依赖性皮炎及化妆品不耐受综合征,也纳入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

《年度化妆品皮肤病临床监测报告》

医院发布报告显示,医院去年共发现化妆品皮肤病例,占门诊患者的1.04%,高于既往部分地区的年度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统计病例数。这说明广东地区化妆品皮肤病的发病率的确处于明显上升的态势。

“报告数据可能只占真正发病数的1/3”

很多患者是多种化妆品皮肤病,长期受害后引起过敏、痤疮,甚至出现不耐受综合征,却根本不治,“耗着、忍着”;也有一些急性发作的荨麻疹,按接触性皮炎治疗,治了也就算了,没列入报告。

化妆品皮肤病高发人群

人群分析发现,广东化妆品皮肤病发病以女性为主,20~29岁年龄段最高发,其次为30~39岁年龄段。这可能与此类人群使用护肤品较多、偏爱网络途径、代购途径来购买化妆品有关。

我国大部分消费者缺乏科学护肤理念,在使用化妆品前没有详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没有作相应的皮肤分型或敏感试验,甚至偏信所谓“民间秘方”等配方自制化妆品。当出现化妆品皮肤病后,因延误就诊和处理不当,致皮肤屏障功能修复不及时,往往造成病情反复甚至加重。

最易诱发皮肤病的化妆品

①祛痘类

祛痘类多数含有消毒、杀菌及水杨酸等角质剥脱剂,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及致敏性。

②保湿类

很多功效类如保湿化妆品,添加的违禁成分较多,患者大量并频繁使用,造成化妆品不良反应增多。

③面膜

“最大问题是面膜,尤其是号称‘美白’的面膜!”杨斌直言。她指出,面膜被奉为“补水神器”,不少女性甚至一天一贴,而面膜生产的门槛低,各种成分不明的营养水、化妆水泡膜,尤其是网购、代购的产品,原料劣质,生产质控几乎等于零。

警示:部分美白化妆品添加荧光剂

例患者的皮肤进行荧光增白剂检测率高达14.5%。

荧光增白剂是一种荧光染料,产生蓝色荧光,可使肉眼看到的物质很白。表面上看,敷完美白面膜后脸变得水嫩、白皙、光滑,可是一停用马上打回原形。

在日化品中是允许使用荧光增白剂的,不过有浓度、用量等严格规定。目前,化妆品中添加荧光增白剂对人体长期危害的相关系统研究尚未明确。

最频繁:近六成接触性皮炎

年度监测分析显示,接触性皮炎例数占57.7%。

杨斌指出,这与我国往年监测情况、国外文献报道是相似的,与国外资料统计结果在70%以上亦相近。她分析,该结果表明,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是化妆品导致皮肤损害的主要原因。

接触性皮炎多在面部、颈部,是因接触化妆品而引起的变应性或刺激性,后者多由除臭、祛斑、脱毛类等特殊用途化妆品引起。

最难缠:激素依赖性皮炎

与一般痤疮多出现在口周、面中部、额部不同,化妆品激素依赖性皮炎也是痤疮多发,但面部弥散性均布。

此类皮炎,与化妆品中重金属类物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违规添加禁用物质或限用物质超标相关。经常使用激素类产品,时间长了,激素被皮肤吸收反而引起痤疮样改变、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敏感、皮肤潮红脱屑。

对激素类药物使用不当,一旦停药症状更为明显。即使规范抗过敏治疗、修复,也需要长达3个月至1年才可消退。

聚焦广州美博,工商联打击假纳晶

纳晶纳米晶片以“安全“独树一帜的促渗品牌,以身作则、呼吁联合工商联及业内人士,净化违法产品,共同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纳晶?水光

玻尿酸原液+20倍导入吸收

安全眼周促渗+促进眼周血液循环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哪里治疗好
白癜风能不能彻底治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jxinjian.com/xzsb/8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