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荨麻(Urticadioica)是欧洲、美洲、非洲部分地区的一种常见杂草,接触皮肤后会立即引起特定的皮肤症状。我们习惯上把有这类皮肤症状特征的皮肤病命名为「荨麻疹」(Urticaria)。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疾病,因为血浆渗漏而呈现短暂的皮肤和黏膜下水肿。如果是浅表皮肤肿胀则为「风团」(wheals),而表现为皮肤或黏膜深层的水肿则为「血管性水肿」(angioedema)。
图1较大风团
图2较小的风团
风团是瘙痒的,外周粉红,中心苍白,而血管性水肿的边界不很清晰,往往表现为疼痛且无明显颜色改变。
图3眼眶、唇的血管性水肿,没有明显皮肤颜色改变
荨麻疹的命名是基于皮肤形态学,导致荨麻疹的病因、病理生理过程是多样的。病因有:感染、药物、自身免疫、肿瘤、物理刺激等。涉及的病理生理有过敏、肥大细胞直接激活、补体介导等。
荨麻疹是一过性的,通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并扩大,随后在24小时内消失,皮肤上不会遗留瘀斑----除非存在搔抓。荨麻疹通常无痛,如果皮损疼痛或残留瘀斑,则应考虑诊断为荨麻疹性血管炎。
习惯上荨麻疹反复发作的期限在6周内为急性的,而超6周则为慢性荨麻疹。大多数荨麻疹是急性的。刚起病时是不可能区分急性或慢性的。
图4慢性荨麻疹,形态学无法区分急慢性
1荨麻疹血管炎的流行病学
目前认为荨麻疹血管炎(Urticarialvasculitis,UV)是一种持续的风团,并有组织活检提示的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
如何具体定义UV是有争议的,所以具体的发病率、患病率不够清晰。一般认为5%--20%的慢性荨麻疹病人有UV。基于普遍人群的调查提示每万人每年5个新发UV。
当定义严格则患病数明显偏低,跟荨麻疹很常见的状况不一样,UV是少见病。
40-60岁间是UV的发病高峰期,60%--80%是女性。虽然亦有儿童患病,但非常罕见。
图5UV在儿童很罕见
2荨麻疹血管炎的病理生理
年的ChapelHill血管炎分类会议进一步确定了血管炎疾病分类原则:按照累及血管的大小、病理生理学等来命名和分类。
荨麻疹血管炎(UV)属于:①中小血管;②免疫复合物相关。
实际上UV只是形态学描述,并不涉及病因。导致UV的病因很多,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干燥综合征(Sj?grendisease)、慢性乙肝、慢性丙肝、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莱姆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等等。也报道过药物过敏、生物制剂(血清制品、生物大分子抗体等)诱发UV。
由于不同的病因导致UV,所以带来诊断分类的相对混乱,也对整个疾病的临床表现、疾病病程与预后等等带来较大差异,这点跟荨麻疹本身颇有不同。荨麻疹的不同病因却带来的是相似的临床表现、疾病转归和治疗。
比如,丙肝相关的血管炎在习惯上归入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亦属于「中小血管+免疫复合物」类血管炎。所以,可以在「皮肤改变+组织学活检」上跟荨麻疹血管炎(UV)没区别。
那么到底基于病因来分类,还是基于形态学改变而归入UV?考虑到治疗、疾病的转归差异,笔者偏向诊断丙肝相关混合型冷秋蛋白血症,而不是单纯基于形态学改变的分类。
如果基于病因学做诊断,那么剩下的就是病因不明的UV样改变才诊断UV,这点还需医学界达成共识。实际上医学的诊断与分类一直是在演化。
图6慢性丙肝可以导致荨麻疹血管炎样改变
3临床表现
部分病人会先有感染、使用特定药物、生物制剂等一段时间后发病。
临床特征如下:
皮损的瘙痒不突出,但相当病人有烧灼感、刺痛等疼痛感;
大部分病人的皮损持续24小时以上,有时持续长达72小时;
皮损---即风团缓解后可能残留有紫癜、过度色素沉着;
伴有显著的系统性损伤。
图7UV病人的皮肤表现
UV病人的系统性损伤更值得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