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一部融合科普性与

今天介绍一本医生写的书,让我们进入一个闪烁而富有诗意的有情世界。

这本书的名字是《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

胡冰霜,华西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预防医学博士后,四川大学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医院精神科医生,先后至摩洛哥、摩尔多瓦、美国、保加利亚、蒙古国等国从事全科医学的学习与实践,并担任“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专家。著有《变态心理学》《儿童智商》《诗意书画》等,译有《现象学和拉康论精神分裂症》等。这本书里,通过大量真实的病例和鲜活的故事,胡冰霜从一位全科医生、心理学者的视角进行了再现与解读。她并没有从纯粹医生的角度来讲纯粹的医学知识,而是讲故事,讲那些真实的行医经历——虽然所讲的病症里真正的疑难杂症显然也并没有很多,却更贴近一般人的感受,甚至可以帮助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一些有用的医学常识。关于此书的介绍这是一部融合科普性与趣味性、兼具心理学与哲学意味的医学散文。一位满怀仁心的资深医者对几十年行医生涯的回望与省思。感冒发烧、上呼吸道感染、先天性心脏病、阿尔茨海默病、胆结石、肠梗阻、胰腺炎、便秘、血尿、荨麻疹、慢性带状疱疹、瘢痕体质、酒精中毒、狂犬病……每一种疾病背后都藏着特殊的故事。精神病院里心灵手巧的优雅女士、富有托尔斯泰式尊严的酒鬼、带着神经性皮炎走四方的美丽医生、蛇群缠腰的“拉奥孔”婆婆、在遥远国度救死扶伤的基督徒……每个人都携带着欢乐、苦痛的生命印记。那些或神奇、或感人、或伤痛、或遗憾的经历,会启发我们重新看待疾病与身心的关系、看待身体与心灵的关系,珍惜自己与他人独一无二的感受与经验,活出自在、快乐、健康!全书以真实的病例和鲜活的故事贯穿始终,作者从一位全科医生、心理学者的视角观察、解读疾病与患者身心之关系,厘清大众对诸多常见疾病的误解和误治。读者既能收获医学常识与专业知识,也能窥见包罗万象的人生故事,读来温暖愉悦又令人思索。作者行医缘起我与医学的缘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那时,我常常陪父亲看病,医院,直到他病情越来越重,几年后离世。当时的焦灼、恐惧、绝望今日依旧刻骨铭心。年,有幸至华西坝求学,我对西方医学的尊崇几近于信仰,学海无涯,唯愿能借希波克拉底之剑,以剑胆琴心鞠躬尽瘁。年,从医学院毕业,我希望自己的眼界能稍高于具体的器官和系统,故选择了一个视野广阔的学科——精神医学,此后又自然而然地与心理学相遇。年,受“大医学”概念的感召,我开始涉入预防医学。年,我在四川大学图书馆偶然读到钟肇政编译的《史怀哲传》,相见恨晚。史怀哲20多岁完成了神学、音乐学的学业,30岁开始学医,37岁完成医学学业,然后靠在欧洲演奏管风琴筹款,40岁时终于在非洲医院。他精通内、外、妇、儿、皮肤、传染、神经、精神等各科,兼任麻醉、手术、接生、检验、免疫等工作,还要负责建筑、种植、掘墓、筹款、后勤、管理、写作、研究等事务。虽然繁忙劳碌,他还是长出三头六臂,把医生、哲学家、神学家、音乐家的事业都做到了极致,晚年时甚至写出一本《中国思想史》。掩卷之余,我不由思考自己今生的各种可能性,于是自然地步入“全科医学”领域,后来渐行渐远,又有幸能至蒙古国行医,故今日才有此书付梓。作者眼中的医疗世界多年来,我外部的活动是行走于精神医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之旅,内心的轨迹则日复一日朝向更广阔、更本质的思路。医学是一个广博、变迁、常新的学科,知与行永无止境。在医学史上,欧洲、印度、埃及、巴比伦、波斯、希伯来、中国的医学相映生辉。今日的医学思路更为多元。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用完整的证据来判断临床治疗的结果;转换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将其他研究思路转换为临床治疗手段;整体医学(Holisticmedicine)重回古典主义的风格,用整体性而非分析性的眼光来考虑全息的人……它们八仙过海,共同探究疾病痊愈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探讨生活风格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晚近还有更多清醒而智慧的医者注意到了医源性疾病(Iatrogenicdisease)、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disease)、过度医疗(Excessivemedicaltreatment)等问题。而今时今日,又有了新的遇见:精准医学正在依据病人个体的基因信息量身定制治疗方案;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和智能机器人的技术思路,在诊断和治疗上渐渐显露出超越人类最优秀医者的端倪……其走向和可能性似在我们的想象力之外。对一个医者而言,这些遇见着实可惊、可叹、可贵。凡此种种,五光十色,唯观察与思考永未有穷期。生命偶然、弥足珍贵,全科医学旨在“全息”地处理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心身问题在其中显然占有重要位置。解读一个人的身心犹如解读复杂的天书,从来就没有相同的副本。年复一年,我目睹着无数生命因信心、勇敢、坚韧、宽阔而得以继续,故对个体康复力、生命力的景仰连绵不绝。本书的主旨便是要展现这些希望和光亮。处理精神医学的悲剧实属难中之难、重中之重,多年来我感同身受却仍不得其解,因果关系大多无法明辨,仅留下一点儿印象,诸多心得且待日后分解。作者蒙古行医归来后开始撰写此书自蒙古国行医归来后,我的自我意识即与都市有些脱节,时而感到茫然、敷衍,甚至心生隔阂,想来确实有一部分魂魄永远留在了那些夜雪、冻土与白桦林之中。遥望北地而书,蒙古行医占了本书部分篇幅。当然,居近水楼台的亲友,因情节较完整,故也多有记载。行医多年,深知生死如昼夜,唯有向死而生的意志会使生命变得更为美丽、宽广。个体在世的分分秒秒均无比珍贵,又因信任和期待“唯美”具有的治愈性,我也尝试过借绘画治疗这种全新方式来了解和治疗心身疾病。年,我开始撰写此书,后来越写越无法为继。因为任何一个题目,比如过敏性疾病、益生菌缺乏等,都可以随时看到很多最新的研究进展,广及病因、病理、症状、体征、治疗、预后等方面,况且国内外现成的相关教科书、专著、论文早已浩若烟海,我这短短几百页文字意义何在呢?写还是不写?十分纠结。有一天,我想起社会学家李景汉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一书。他把90年前河北定县乡村的旧事,如庄稼、天气、洋碱、洋火、洋马等,都详细记录在案,今日看来仍很有价值,可见纪实性的个人经验也很珍贵。于是,我又提起笔,尽力排开杂念,只求忠实还原当时的情景。我行医的生涯基本是“短打人生”,写下来的也只能算是“医林外史”,且有意要写40年“目睹之怪现状”,故常识性的、教科书上有的东西便不赘述。书中记人、记病、记事的情形皆有,头绪较多,只好勉强以故事的名称编排。“知也无涯”,唯有“真诚、真实”方能接近真相,所以我尽量搜尽枯肠、穷思极虑地还原故事本身。清夜内省,深知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在所难免,故忐忑汗颜。本书若能抛砖引玉,为后来者派上一丝用场或增加一点儿念想也是好的。再不然,能博读者会心一笑,也算对得起那些“逝去的江流”。医者仁心作者写道:纵观医学史,伴随自然科学的发展,现代西方医学今天已登峰造极,甚至个体生命的永恒问题都提上了议事日程。但医者仍可以拥有智慧、灵活、通达、唯美甚至诗意的行医风格,因为存在的本来面目应是如此:即使面对死亡,也不得不“诗意地栖居”。今生有缘,与众多同道们过从,他们辛劳、坚毅、宽阔、智慧、仁慈而灿若星辰,在此寄予敬意。作为天地万物之灵,人类每一个个体都甚复杂,医者的个人体验无法放之四海而皆准,难以重复和模仿,万望读者反复质疑、斧正、推敲、比较,而后有自己审慎、周全的判断和思路。在此致谢有缘读者。书中作者给出了很多实用的建议关于感冒:①一般的呼吸道疾病不需要复杂的检查。②不需要用抗生素或很贵的药,最经济实惠的对症药是抗病毒冲剂。③多活动以增强抵抗力,注意保暖。关于输液,只有以下三种情况才是必须的:①腹泻、呕吐非常严重导致无法饮水,出现脱水症状。②身体休克,器官功能严重衰竭,需要抢救。③病人需要用的药必须从静脉进入身体才有效。作者眼中的医医院是精英荟萃之地。医生、麻醉师、护士都聪颖、敏捷、精细、泼辣,他们天天目睹康堂剖肚、出生入死的情形,自身的一切都可以忘却,耐得饥渴,忍得大小方便,个个都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书中介绍的一个案例胡冰霜进行艺术治疗,尝试让病人用画笔表达自己,通过艺术,与病人发生对话。书中记录了一个案例,一位排队挂号的男子,缩在队伍后面,无法用任何画面表达自己,最后经过了巨大的努力,终于在纸上点了一个绿豆大的小点,“那就是我”,与之对应的,则是西瓜一般巨大的“老婆”。这个绿豆般的点,暗示了这个男子身上的各种症状,这个曾经接受过结扎手术的男人,时刻觉得自己的男性尊严和力量受损,怎么可能不生病呢?作者的情怀胡冰霜说,每次认识新朋友,她总喜欢给人送书,最喜欢送的书是三本,阿尔伯特·史怀泽的自传,德兰修女的传记,高尔泰的回忆录《寻找家园》。一本书是一个医者的远方,一本书是一位圣者的奉献,一本书是一位美学家在苦难中对美的坚持。行旅,奉献,以及美,这也是胡冰霜对自己的期许吧,她在与病对话的过程之中抵达这一切,也通过一本书,为她的读者,打开对话的门。让我们为最美逆行者喝彩,愿世界没有疾病只有爱。作者:胡冰霜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品方:乐府文化副标题:全科医生手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jxinjian.com/xzcr/107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