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和必做的检查
大多数荨麻疹病人临床检验项目均在正常范围,所以没有必要做许多项检验。但是对每位荨麻疹病人,均应做血常规检查,并且应测定血沉。病人只需从手指尖或采静脉血即可做白细胞计数检验及分类,对病人除了轻微瞬时疼痛外,无不良损害。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是指血液中白血球成分各自在白细胞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数。血细胞主要由红细胞、各类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白细胞为(5~10)×/升(~/立方毫米),其中淋巴细胞占20%~40%(~),中性粒细胞占50%~70%(~),嗜酸性粒细胞占1%~4%(0~),嗜碱性粒细胞占0~1%(0~),单核细胞占1%~7%(80~)。在急、慢性荨麻疹中最令人注目的是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
△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大的运动能力及吞嗜功能,又具备复杂而完备的杀菌系统,是体内防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急性、慢性化脓性感染时数目会大大增加,而当炎症得到控制后,其数目会逐渐减少直至恢复正常。慢性荨麻疹病人中有17%中性粒细胞总数及分类比例增加,说明荨麻疹与化脓性感染有一定联系。如果在中性粒细胞增高的同时,血沉亦增快,应努力寻找感染灶并加以治疗。
△血沉是细胞沉降率(ESR)的简称,其原理是将抗凝血液置于直立的测定管中,观察红细胞自然沉降的情况。病人只需要被抽取1~2毫升静脉血,无其他损伤。正常值是男性小于15毫米,女性小于20毫米。
△红细胞下沉速度的快慢受一些生理因素影响,如月经期、妊娠期妇女,小儿及50岁以上中老年人,血沉会增快。荨麻疹病人血沉多数正常,但在各种感染、结缔组织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存在情况下,血沉可以增快。应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判断。
选用检查有哪些皮内过敏原试验这种试验的灵敏性较其他皮肤试验高,而且简便,病人易于接受。适应对象应掌握在患慢性荨麻疹久治不愈者,或者急性荨麻疹经治疗缓解后2周左右。在进行皮试前病人应停服抗组胺药物及皮质激素类药物2~3天,因为这些药物可以影响皮内过敏原试验结果。另外,在进行试验时受试皮肤应没有红斑风团。方法:一般在双侧上臂外侧三角肌区域,采用1毫升注射器,30号针头。一个注射器和一个针头吸一种抗原,注意抗原液不要相互混合。注射部位先用乙醇消毒(乙醇过敏者可采用新洁尔灭消毒),做皮内注射,不可注射至真皮或皮下组织。注射部位应较表浅,且注射液体不能外漏,注射局部形成一个约0.2~0.3厘米大小局限性隆起(或叫小皮丘)。注射量一般为0.1毫升。食物组抗原分为20~25种,一般在右侧上臂注射,每列注射5种,分4~5行(竖为列,横为行)每个皮丘之间隔2.5~3厘米。病人受试时应全身放松,不要穿过紧的上衣或长袖连衣裙,配合做好试验。在受试前不要空腹、疲劳,以免发生晕厥。注射后15分钟后判定结果,判断标准如下。-阴性:红斑直径0.1厘米。±可疑阳性:红斑直径0.1~0.2厘米。+阳性:红斑直径0.2厘米,但是风团直径01厘米。++中度阳性:红斑直径0.2~0.4厘米,风团直径0.1~0.15厘米。+++强阳性:红斑直径0.4厘米,风团直径0.15厘米,有明显伪足。临床上,满足红晕0.2厘米或风团直径0.1厘米两者其中的任意一条即可判断为阳性。皮肤反应阳性的抗原是否就是荨麻疹的真正原因,对于这个问题还有争论。根据我们对临床的观察,皮内试验的结果不能说明与荨麻疹病因间有肯定的关系,只能是做一个临床参考。要提醒病人尽量避免使用皮内试验阳性或在既往病史中能使病情加剧的食物。要让病人在生活中观察体验,食入哪些食物后会引起风团。另外,尽管在皮试中反应阴性,但食用后可诱发荨麻疹的食物也应避免再次食用。对吸入组过敏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对阳性抗原做递增脱敏治疗。
科普不能代替医生诊疗
如身体不适YaYa提醒您及时就医
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告知
声明:本文为YaYa医师原创,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