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荨麻疹过敏体质和中医讲的体质有什

西医荨麻疹(过敏体质)和中医讲的体质有什么关系?

中医古代文献包含了丰富的体质学思想,结合历代中医对荨麻疹体质方面的认识,以及现代中医辨证论治思想中包含的一些体质理论,以及近年来中医在荨麻疹体质方面的研究进展和调体方药的出现,提出“辨体-辨证”治疗将在提高荨麻疹临床疗效、减少复发方面有重要作用。

体质是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慢性荨麻疹属于祖国医学“瘾疹”范畴,中医又称“风湿疙瘩”、“风疹块”、“风疙瘩”。是一种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本病的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古代中医在认识和治疗荨麻疹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荨麻疹与个体体质存在内在联系,从而奠定了荨麻疹体质论的基础,论述如下。

古代中医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逐渐深入,蕴含了一定的体质学思想《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是中医体质理论的源头。

上古时期

早在《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就有关于荨麻疹的记载,认为“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强调个体体质状态可引起荨麻疹。

隋代

曹元方在《诸病源侯论》中曰:“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隐轸。热多则色赤,风多则色白。……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

宋代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瘾疹论治》曰:“世医论瘾疹,内则察脏腑虚实,外则分寒暑风湿,随证调之,无不愈”,进一步提出本病的发生与脏腑虚实息息相关,蕴含了一定的个体体质思想,丰富和发展了荨麻疹的发病机理。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九·风疾瘾疹论》曰:“小儿肌肤嫩,血气微弱,或因暖衣而腆理疏开,或天暄而汗津润出,忽为风邪所干,搏于血气,藏流于皮肤之间,不能消散,相连而生。其状如生姜片,轻者名曰风斑,不至改色,重者名曰瘾疹。”提出了小儿“血气微弱”“汗津润出,忽为风邪所干”的体质致病因素。

金代

人们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耐是瘾疹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如金代《儒门事亲》曰瘾疹“有一、二岁而发者,有三、五至七、八岁而发者,有年老而发者”,肯定了禀赋遗传对本病发病的倾向性。

明代

薛己在《外科枢要·卷二·论赤白游风第十七》中提到“赤白游风属脾肺气虚,腠理不密,风热相搏;或寒闭腆理,内热拂郁”,进一步阐述了表虚之“虚”是因为“脾肺气虚,腠理不密”。

清代

吴谦在《医宗金鉴》中称“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其中“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即是认为当人体处于“表虚”的体质状态时,易受风邪侵袭引发荨麻疹,故“表虚”是荨麻疹发病的重要体质基础。

由此可见,古代中医对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认为“阳虚”“脏腑本虚”“血气微弱”“先天禀赋”“表虚”“皮肤虚”“肺脾气虚”等个体体质因素是荨麻疹发病的重要内因,蕴藏了一定的体质学思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jxinjian.com/xzsb/105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