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俗名风疹块)是现代医学上的病名,在中医文献上是没有这个病名的,但是根据荨麻疹的主要症状,我们不难在中医文献上找到有关本病的记载,兹分别叙述如下,并请大家给以指正。 一 病名的认识祖国医学对该病之命名,是有其独特深义的地方,现在把有关古代文献引证谈谈:金匮要略记载:“风气相搏,必成瘾疹,身体作痒。”这里首先提出瘾疹这个名字,同时并指出其症状最突出之点——搔痒,但是为什么要命名为瘾疹呢?我们先从其字意来说,隐者匿藏的意思,瘾者是代表该病的症状是时时隐没不见的,朱震亨心法风热篇曰:“瘾疹多属脾,隐隐然在皮肤之间,故言瘾疹也。”李梃医学入门曰:“疹有颗粒如粟米,或如蚊虫咬迹微红,随出随没,或没而又出……名曰瘾疹。”从上面二位医家论述,朱氏已提出荨麻疹的疹子在发作时隐隐然在皮肤出现,而李氏即论述更详,特别是指出了“随出随没,或没而又出”这个具体征状。的确荨麻疹是忽发忽散的疹子,在发作时只要用手一抓,马上就显现出来,发作过后即自行消退,所以古人选名为瘾疹,颇合荨麻疹的主要特征之一。备急千金要方瘾疹项目说:“素问云,风邪客于肌中则肌虚,真气发散,又被寒搏皮肤,外发腠理开毫毛,淫气妄行之,则为痒也,所以有风轸搔痒,皆由如此。”这里清楚说明因该病往往受风邪所袭而易发作的,故根据其病因而命名为“风疹”或“风瘾疹”。王肯堂证治准绳篇说:“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易为热气并,则生(疒咅)(疒畾),状如麻豆,甚者渐大。”医宗金鉴篇说:“此症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邪多中表虚之人……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这里说明(疒咅)(疒畾)之名是从发疹之形状而命名的。从上面文献复习,可见中医所谓的瘾疹、风疹和风瘾疹、(疒咅)(疒畾)、鬼门疙瘩等病名称都和现代医学所说的荨麻疹相似;同时古代对这些病名都是有它一定意义的。 二 发病原因祖国医学对该病致病因素早已认为是复杂的,为了更好地追索其病因,先从其症状最突出之点来探求之,荨麻疹最有意义的一个症状,就是奇痒,这是病人没有不感觉到的,痒字远在二千年前内经病能篇病机十九条中已指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说法(按古人所说的心,往往指着大脑皮质功能而言)。因此认为与个人情绪上有密切关系。又灵枢刺节真邪篇说:“虚邪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淫气往来,行则为痒。”又经脉篇说:“虚则搔痒。”以上是指出了人体虚弱而感受外邪最易得之(意思指出因每个人体质不同,常常对外界因素产生过敏所致)。此后由于我国医学的发展,逐渐就按痒的病因及症状而分列许多种不同的疾病,现将古人对本病病因的认识来谈一谈:金匮要略说:“风气相搏,必成瘾疹,身体作痒。”诸病源候论说:“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隐轸……白轸得天阴雨冷则剧出,风中亦剧,得晴暖则减,著衣身暖亦瘥也。”这里指出瘾疹发病原因与“风”和“湿”的关系,又随气候之转变而容易发作,随温度之改变而能减轻或消失其症状。薛己医案类证治法:“一女子十三四或十六七而天癸未至或妇人月经不调发赤斑痒痛,此属肝火血热……”医宗金鉴妇科:“妇人血风疮证偏身起(疒咅)(疒畾),如丹毒或痒或痛,搔之则成疮,由风湿血燥所致……”。这里好像谈及与内分泌有密切关系。明戴思恭证治要诀发丹篇说:“发丹色状不一,痛痒亦异……古方一名瘾疹,非特分寒热,亦兼备四气,近世方论呼为白婆瘼……有人一生不可食鸡肉及獐鱼动风等物,才食则丹随发。”这里指出有些瘾疹病人对某些食物是有过敏性的。近世医学认为荨麻疹是过敏性疾病,但到底因何种因素而引起发作的,往往在病人身上不能找到它的原因,一般认为是与①外界刺激。②食物过敏。③内分泌关系(如月经,妊娠或女性生殖器疾患时发生)。④冷热的气候变化。⑤情绪方面。⑥病灶。⑦药物方面(如注射血清或服磺胺类药物等等有关)。以上与祖国文献病因比较,有许多因素都甚为接近,显然古代医家对该病病因认识早已有所探求,且有丰富而具体的内容。 三 临床症状祖国医学对该病之症状描写更为精僻,兹引证如下:备急千金要方瘾疹论说“……有赤轸者,忽起如蚊蚋啄,烦痒剧者,重沓龙起,搔之随手起,又有白轸者亦如此。”这里有力地说明荨麻疹发作之过程,并且提出其疹子或红或白的两样皮肤损害颜色。李梃医学入门说:“瘾疹迹微红或随出随没,或没而又出,红靥隐隐皮肤表分,欲出不出,但作瘙痒,全无肿痛”。明医林绳墨说:“风疹者,肌肉燥痒,抓而成疹也。”医宗金鉴篇说:“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以上除了说明本病症状和发病过程外,还把它最突出的疹子形状描写出来。近代医学论荨麻疹的症状是突然发生皮肤过敏后不到数分钟内即在皮肤上产生扁平丘疹,白色或淡红色,多相融合成片,呈团状损害,周围常绕以充血环,有灼热剧痒之感觉。据此论述对照,则今昔学说并不矛盾。 四 临床病案分析本组病医院,从57年6月至58年8月一年多来,作者在实习期间,搜集了老师在门诊上病案本所记载的有关荨麻疹病的材料,共有病例56例,其中除22例只诊疗过一次无法统计外,实得例数34例。诊断依据:①根据病史:如常有风疹发作史,哮喘发作史或其它过敏病史,消化不良或月经失调史等。②典型皮疹,忽发速退。③发作时有奇痒感。④划痕皮肤过的试验阳性。⑤疹出后不留疤痕。今就本组病人一般情况,症状、病型、治疗探讨一下:一般情况:①性别:男12人,女22人,男:女=1:1.84。②年龄:自17—64岁均有发病,发病率最高的在20一40岁之间,计16人。③职业:本组患者以工人为最多18人,职员9人,学生3人,护士2人,会计1人,炊事员1人。④发病季节:以夏天为多共20人,其次秋天8人,春天5人,冬天1人。临床症状探讨:(1)体温:本组病例体温正常者21人,37—37.5℃者7人,37.6—38℃者6人。(2)并见症状:每个患者在发作时都有全身或局部搔痒感和出现红色斑疹,全身发作的有20人,局部的有14人,此外便秘也是本病中常见的一个症状,本组有便秘者10人。有4例大便稀薄,发作前发生的2例,发作时发生的2例,他们常常伴有腹痛。还有一例患者有蛔虫史。主要症状统计如下表:
临床病型分类:(1)急性型:起病常常并有恶风或恶寒,在很短期间内全身即产生团状损害,新疹分批出现,但消退也速,常见有低温,本组病例有12人。(2)慢性型:发病较缓,疹子初为局限性,在2—3日内逐渐加剧,可以全身发生,患者常有消化不良等症状,这类型比较顽固,常常反复发作,而消失也慢,有时缠绵数月而不愈的,本组病例有22人。类型及疗效统计如下表:
治疗上探讨:本组病人是根据祖国医学对荨麻疹的发病机理,通过了辨证而施治的。中医对荨麻疹的治疗原则,大致以祛风,清热、化湿为主。内经曰:“风盛则搔痒无休也。”在临床上以搔痒重或畏风者为风重;疹子较红,皮肤灼热,脉数者为热重;如有湿者常见有头晕痛,腹胀,食欲不振,肢痠等症状,加芳香化湿药,有时因内热重而便秘的加通便药,以清除肠胃之热毒。此外对一些顽固性的荨麻疹加固卫之药,如玉屏风散等。常用处方,热盛以小承气汤合连翘散加减,偏湿者用消风散加减,风盛用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效果:以下列情况作为标准:①治愈:指经过治疗后,不再复发(共九人)。②显著进步:指经过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间隔一段较长时间或尚有小发者(共十二人)。③进步:服药后症状减轻,发作时间较短(共十二人)。④无效:服药后症状依然(共一人)。常用药物分类表
五 典型病例(一)慢性型:例一:张××女性30岁已婚门诊号主诉:全身皮肤发作性发生大片风团灼热瘙痒十余天。现在史:患者于十余年前无何自觉原因突然全身皮肤发生红色疹块,初呈点状,逐渐增大并隆起,终融合成大片,发疹伴有搔热及搔痒,约历两三小时后,疹块自行消失,不留痕迹,每日均发作一二次,风来更甚,如是者发作将半月之久,经服西药而愈(药物未详)。年又发作过一次,症情和前相同,最近十余天,疹子又发作,每次发作增多而增大,每天发作2—3次,疹子色红融成一片,痒甚,并感觉心中懊憹,烦躁,曾注射过葡萄糖钙和服过山道年等药无效,乃于年8月20日来门诊部诊疗。既往史:无气喘病史,否认有结核病及冶游史,医院检查过大便有蛔虫卵。个人史:无抽烟喝酒史,月经史正常。体格检查:发育营养中等,神志清醒,体温36.8℃,脉搏88次/分,全身淋巴无肿大压痛,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四肢及脊柱正常,皮肤抓痕试验阳性。大便化验:蛔虫(十)匿血(一)。小便蛋白及糖(一)。治疗经过:一诊〔58年8月20号〕全身风疹已发十月,天天奇痒难忍,心中懊憹烦躁,间或喉痒,昨曾服药驱虫,但未获效,胃纳与二便如常,脉细数,苔少,方拟驱风利湿宣肺为治。青防风钱半 羌独活各一钱 荆芥钱半 蝉衣一钱 白藓皮三钱 银花三钱 连翘三钱 丹皮三钱 赤苓三钱 地肤子四钱 光杏仁三钱 服四剂。二诊〔8.25〕风疹发而未透,疹色红,兼体奇痒,心膺懊慌,脉细数,苔薄质红,风湿热久羁血分,再为宣托固卫。黄耆四钱 炒荆芥钱半 粉丹皮三钱 净蝉衣一钱 炒防风一钱 独活一钱 白藓皮三钱 苦参三钱 忍冬花四钱 地黄四钱 赤芍三钱 丝瓜络三钱 大豆卷三钱 白术三钱 服三剂。三诊〔8.28〕风疹搔痒稍减,微咳,大便不畅,苔薄脉细数。黄耆四钱 荆芥钱半 秦艽钱半 牛蒡子二钱 玄参三钱 蒲公英三钱 连翘三钱 丹皮三钱 枳壳钱半 银花三钱 地丁三钱 桔梗一钱 地肤子三钱 防风钱半 豨莶艸三钱 黄芩钱半 白术三钱 服三剂。四诊〔9.2〕连服固卫祛风和血之剂,风疹痒势已平,大便溏解,苔薄脉濡,拟原方加减。秦艽钱半 牛蒡子钱半 玄参三钱 蒲公英三钱 地丁三钱 荆芥钱半 防风钱半 连翘三钱 银花三钱 丹皮钱半 赤苓,芍药各二钱豨莶艸三钱 地肤子三钱 黄耆四钱 服三剂。(本病例曾观察两月未见复发。)(二)急性型:例一:徐宝珍 女性 37岁 已婚江苏省人病例号 于年6月30日来门诊治疗。病历摘要:患者于58年6月29日晚上突然头昏,以后觉得身体搔痒逐渐加重,随抓疹子随出,6月30日上午发作一次,症状如前,患者大便溏薄,小溲正常,胃纳欠佳,卧床欠安,身体素弱,精神易倦,常有头晕嗜卧史,有低血压史,月经不调已数年,有便溏史,过去无风疹块史,皮肤划痕试验阳性,体温36.5,脉搏74次/分。治疗经过:一诊(58.6.30),血虚气弱,心脾两亏之体,近口精神极度疲乏,沉沉嗜卧,头昏痛兼风疹块外发,脉细少苔,先以益气和营。当归三钱 焦白术三钱 大川芎一钱 大白芍二钱 白蒺藜四钱 陈皮钱半 炙艸八分 荆芥炭八分 红枣三枚 服三剂。二诊〔7.3〕益气和营,头额昏痛已减,风疹仍外发于胸项之间,胃呆便溏,脉细数,舌心薄腻,再守原意加以疏洩。潞党参三钱 当归二钱 焦白术三钱 荆芥一钱 丹皮二钱 赤芍二钱 蝉衣八分 陈皮钱半 银花三钱 甘艸五分 炒苡仁五钱 白扁豆三钱,服三剂。三诊〔7.7〕风疹已平,血虚胃弱,又复头眩脘闷纳逊、间时胁痛,肢体神疲,大便不实,脉细苔薄,治以养血和胃法。天麻钱半 太子参三钱 於术三钱 陈皮钱半 白芍三钱 红枣三钱 朱茯神三钱 白蒺藜三钱 水炙艸八分 神曲三钱 服二剂。(本病例曾经追踪访问,据患者云两月以来,风疹未发过。) 六 讨论与体会中医治疗荨麻疹,通过了临床上一些病例分析,对两种类型的疗效都较为满意,我体会到主要是依靠辨证论治的原则来进行治疗,这是个主要关键。荨麻疹的发病机转,祖国文献早已认为是风热湿三者交感而致,然在治疗上除识别三者谁重谁轻外,我体会到还有一个主要的鉴别,就是从“热”中要区别是属于气分之热抑是血分之热。在临床上对于气分热重的往往挟有湿,它的症状:舌苔为白腻,疹子是淡红色或淡白色为其主征,用药方面常用银花,连翘等清气分之热为主,至于血热的病人,他的舌质是红的,口干,疹子红色,脉数,治疗上常用丹皮,赤芍,生地等凉血药物为主,要不是仔细观察病人和详细追问病情,就很难区别出来的。另一方面,我又体会到金匮要略曾说过的话,荨麻疹病人常常因为气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就易受风邪之侵袭而致发作,因此我感到固卫气实腠理之法应用在这种病人也是很必要的。本组曾对一些慢性顽固性经常发作之荨麻疹患者配合使用,效果也较为满意,我们所用的药物是以玉屏风散为主,但是否这样做法能够得到根治,还有待今后在临床上用更多病例来证实它。本组病人有效剂数方面,一般认为在服第一剂药后24小时内开始有效,至于有显著的停止发作,须要连服三剂后才能观察出来,所以服用中药不能一剂止二剂已,而必须服用一个较长的时期,才能证实其最大疗效,所以我初步体会到风疹虽退,而为了防止复发,也应该继服数剂。疗效方面:一般认为发病时间愈短,其疗效愈高,但本组病例发病时间长反见疗效率高,不过遗憾的是,本组病人以急性者少而慢性者多,故难以得出正确结论,同时本组病人一般急性型者只用治标立法,而慢性顽固性荨麻疹治疗上用标本兼固,这样,是否对疗效方面会有所影响,特别提出研讨,和作为今后治疗上应行注意之点。病因方面,荨麻疹发作与天气是有关系的,希氏内科学上也提出过风寒期间易于发作,而祖国医学描述更早,本组病人绝大多数都是受风邪所袭而易发作的,尤其是在经常发作的患者更加显著,在发作时遇风可速进其加重。其次本组病人以夏天发作的较多,这和长夏湿多也是很有关系的,古人认为湿也是荨麻疹主要发病因素之一,通过这个病例分析,更认识到这一点。至于哮喘和荨麻疹的关系,我们34例病人中都没有哮喘病历史,所以不作讨论,但是我体会到和经常有消化不良和月经不调的病人容易发作。古人说风疹块之病理与血热有密切关系,但中医所说的热并非是西医所说的要以体温计测得出来才算是有热,而是在乎病人的自觉主诉和症状表现并结合舌质是否红绛或脉数与否而决定,本组大多数患者有此特征,是符合古说的。最后我体会到治疗荨麻疹主要是辨清风,湿,热三者的要点,风重驱风,热重清热,湿重加芳香化浊等药物,足见中医“辨证论治”“随证施治”的重要性。本文承医院许锡彦医师审阅指导,特此致谢。
荨麻疹秘方
神方:三豆饮
更多精彩内容,请白癜风诚信单位北京专科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