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CU)的严重性和临床类型变化很大,因此治疗方案应个体化。与其他过敏性疾病一样,如果确定有特异性的诱发因素,治疗应包括避免诱发因素,比如药物、食物、焦虑等。
临床上用于治疗荨麻疹的常用药物是抗组胺药。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扑尔敏、赛更定等)可有效减轻症状和皮损数目,但常有镇静(嗜睡)和抗胆碱等副作用,限制了其长期和白天使用。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盐酸(左)西替利嗪、盐酸非索非那定等)的没有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较弱,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的一线药物。一般建议连续、规则服用3-6个月,然后逐步减量。对于单用一种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症状这,可考虑剂量加倍、联合其他不同类型抗组胺药物等方案。
部分研究证实H1受体阻滞剂和H2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CU比单用H1受体阻滞剂有效。但也有研究未证实这一效果。部分有效的病人可能与H2受体阻断后导致血中H1受体拮抗剂的水平升高有关,因此这种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
对抗组胺药物(联合用药或增加剂量)无反应者,可考虑三线治疗,包括环孢素、抗IgE抗体(奥马珠单抗)、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激素。环孢素(每日3~4-5mg/kg)与第二代抗组胺药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被多个安慰剂对照的双盲和开放研究证实有效。目前没有大规模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观察慢性荨麻疹长期使用激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由于可能的副作用,激素的应用一般限于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的患者。标准的起始剂量为0.5-1.0mg/kg/d,随后逐渐减量到能够维持效果的剂量。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出现激素诱发的副作用的机会增加,因此应仔细考虑风险和收益。
甲状腺素在CU的治疗价值仍未确定。一些研究者使用甲状腺素治疗这些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患者可改善荨麻疹的症状,但也有研究者未能重复出这一结果,因此也有研究者认为甲状腺自身抗体仅仅是代表患者存在自身免疫,并非疾病发生的真正原因。
静脉内注射γ球蛋白和血浆置换已显示在部分研究中对荨麻疹有效。在重症荨麻疹特别是自身免疫性、对药物治疗无反应这可考虑上述治疗。秋水仙碱和氨苯砜据报道对顽固性荨麻疹和荨麻疹性血管炎有效。但缺乏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因此其作用仍有争议。
?
宋志强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