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引起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其特点为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脾大、淋巴细胞增多及出现非典型淋巴细胞,有异嗜性抗体。
EB病毒(人疱疹病毒-4,EB病毒选择性感染细胞表面表达CD21分子的细胞,因此EB病毒具有嗜B淋巴细胞性,偶尔也感染鳞状上皮细胞)
全世界95%以上的成年人感染了EB病毒。在低收入国家或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中,80%-%的儿童在6岁时血清EBV检测呈阳性。而在高收入国家或经济地位较高的人群中,只有一半年龄在1至5岁之间的儿童检测出血清阳性的EBV,因此这些人有更多的人在10-30岁左右出现症状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原发性EB病毒感染通常无症状,也可表现为症状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儿童及青壮年
直接接触或飞沫传播(主要通过与EBV感染者的密切接触、与受感染者唾液的接触传播,或者通过性接触、输血或公用器具传播,但并不是一种显著的接触性传染病)
原发感染后病毒在长期存活的休止性B淋巴细胞中呈潜伏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当休止性B淋巴细胞活化向终末分化或凋亡时,病毒复制、繁殖,最终被感染的细胞死亡。在上皮细胞中无潜伏感染的病毒,但持续感染状态可从上皮细胞中排出病毒,咽喉部感染的病毒源自局部分化的B淋巴细胞,病毒可被释放进入唾液,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传染。(在此,想传播一个理念,不要随便亲吻孩子,尤其是陌生人,或者平时不太走动的亲朋好友避免亲吻孩子,可以换一种表达亲热友好的方式)
成人通常4-7周;儿童5-15天
发热(大多有中度发热,有时亦可高热至39℃,常夜间高热,体温难以控制)、渗出性咽峡炎(咽部充血明显,淋巴滤泡增生显著,硬腭、软腭连合部可见针尖大小的紫癜,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充血,表面有白点,易擦之,此症具有特征性,一般在发热后2-3天出现)、淋巴结肿大(常为全身性,以颈淋巴结最常见,无明显压痛,肿大的淋巴结大多在热退后几周内消失)、肝脾肿大(约50%的患者)、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但黄疸少见
常持续5-10天,重病患者亦可持续2周或更长
一般在起病后1-2周内出疹,好发于上半身,皮疹多形,常见的有麻疹样、猩红热样、荨麻疹样皮疹,少见的有疱疹样或出血性皮疹。在使用某些抗生素如氨苄西林或四环素时,皮疹的发生率增高,程度可加重。本病的发生机制并不清楚,非IgE介导的过敏反应。若患者对之前使用的抗生素不过敏,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恢复后仍可使用这些药物。
皮疹多在1周内消退,但亦可反复数周之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约0.2%的成人感染者可发生外伤后脾脏破裂。口咽部淋巴样组织显著增生可导致气道阻塞。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绝对数增多,且有异形淋巴细胞,异形细胞可占白细胞总数的10%,EB病毒IgM及IgG抗体阳性,嗜异性凝集实验阳性;肝功转氨酶升高;腹部B超肝脾肿大
①发热,体温难以控制;②全身淋巴结肿大;③肝脾肿大伴转氨酶明显升高,但无黄疸;④咽炎及扁桃体炎症;⑤发热后约5-10天出疹,全身麻疹样皮疹,瘙痒不明显;⑥血象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⑦异形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单核细胞明显增多;⑧EB病毒抗体滴度较高,嗜异性凝集实验阳性⑨卡他症状轻微⑩Koplik斑阴性
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自限性疾病,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减少活动。脾脏肿大的患者在肿大恢复之前严格限制活动,防止外伤。
健康诊疗,你我共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