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版)是在版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主要由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成员反复讨论和修改而成,为荨麻疹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参考。一定义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特征性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可伴有血管性水肿。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周至少发作2次,持续≥6周者。少数慢性荨麻疹患者也可表现为间歇性发作。07版临床症状:风团、瘙痒、有时可伴有腹痛、腹泻和气促等症状。14版临床症状:风团、瘙痒、可伴血管性水肿。二病因急性荨麻疹可找到病因,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多难以明确。荨麻疹病因包括外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多为暂时性的,内源性因素多为持续性。07版病因:多数急性荨麻疹能找到病因,多数慢性荨麻疹病因很难确定,无法找到。常见:食物、药物感染、吸入物、物理因素、系统性疾病。14版病因:多数急性荨麻疹能找到病因,但慢性荨麻疹的病因难以明确。病因分外源性(暂时性物理因素、食物、药物、植入物)和内源性(持续性、感染、系统性疾病、IGE高敏感、精神紧张)。三发病机制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涉及感染、变态反应、假变态反应和自身反应性等;肥大细胞在发病中起中心作用,其活化并脱颗粒,导致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释放,是影响荨麻疹发生、发展、预后和治疗反应的关键。四临床表现及分类07版分类:①特发性荨麻疹;②物理性荨麻疹;③自身免疫性荨麻疹;感染性荨麻疹;④其他:水源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接触性荨麻疹。14版分类:①自发性荨麻疹;②诱导性荨麻疹。五诊断与鉴别病史和体检:详细采集包括可能的诱发、缓解因素,病程,发作频率,皮损持续时间,发作规律,风团数目、大小·····实验室检查:通常不需做过多检查,急性荨麻疹可血常规检查,慢性患者病情严重、病程较长或对常规剂量的抗组胺药治疗反应差,考虑行相关检查。分类诊断:结合病史和体检。根据病程和发病是否与物理因素相关,按照攒麻疹分类及其定义,分类。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在同一患者中存在。鉴别诊断:主要与荨麻疹血管炎鉴别,还需要与表现为风团或者血管性水肿形成的其它疾病如荨麻疹型药疹、血清病样反应、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成人Stii病····新指南依赖于详细的患者病史而临床检查来进行鉴别。对于寒冷性荨麻疹、热性荨麻疹、迟发压力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和有症状的皮肤划痕症,病史尤为重要不需进行广泛检查来查明潜在病因。六治疗1患者教育应教育荨麻疹患者,尤其是慢性荨麻疹患者,本病病因不明,病情反复发作,病程迁延,除极少数并发呼吸道或其他系统症状,绝大多数呈良性经过。2病因治疗①详细询问病史是发现可能病因或诱因的最重要方法;②对诱导性荨麻疹,包括物理性与非物理性荨麻疹患者,避免相应刺激或诱发因素可改善临床症状,甚至自愈;③当怀疑药物诱导的荨麻疹,可考虑避免或用其他药物替代;④临床上怀疑与各种感染和(或)慢性炎症相关的慢性荨麻疹,在其他治疗抵抗或无效时可酌情考虑抗感染或控制炎症等治疗,部分患者可能会受益;⑤对疑为与食物相关的荨麻疹患者,鼓励患者记食物日记,寻找可能的食物并加以避免;⑥对ASST阳性或证实体内存在针对FcεRIa链或IgE自身抗体的患者,常规治疗无效且病情严重时可酌情考虑加用免疫抑制剂、自体血清注射治疗或血浆置换等。3控制症状一线治疗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或低镇静抗组胺药;治疗有效后逐渐减少剂量,以达到有效控制风团发作为标准;慢性荨麻疹疗程一般不少于1个月,必要时可延长至3~6个月,或更长时间。二线治疗(常规剂量使用1~2周后不能有效控制症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增加2~4倍剂量或更换品种或联合用药,联合方案如下:联合第二代抗组胺药,提倡同类结构的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抗炎作用;联合第一代抗组胺药,可以睡前服用,以降低不良反应;联合抗白三烯药物,特别是对非甾体抗炎药诱导的荨麻疹。三线治疗对一、二线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环孢素;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生物制剂或光疗。急性荨麻疹的治疗1、明确并祛除病因;2、抗组胺药;3、抗组胺药无效时,使用糖皮质激素。诱导性荨麻疹的治疗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的治疗原则上妊娠期间尽量避免使用抗组胺药。但如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必须采用抗组胺药治疗时,应告知患者目前无绝对安全可靠的药物,在权衡利弊情况下选择相对安全可靠的药物。比较而言,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在乳汁中分泌水平较低,哺乳期妇女可酌情推荐上述药物,并尽可能使用较低的剂量。氯苯那敏可经乳汁分泌,降低婴儿食欲和引起嗜睡等,应避免使用。儿童的治疗非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同样是儿童荨麻疹治疗的一线选择。不同的药物其最低年龄限制和使用剂量有显著的差别,应遵循药物说明书规范使用。同样,在治疗无效的患儿中,可联合第一代(晚上使用)和第二代(白天使用)抗组胺药物治疗,但要白癜风能够治愈吗复方卡力孜然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