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不吃药会变成慢性

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好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01

荨麻疹有多常见?

荨麻疹是很常见的皮肤病,大约1/5的人一辈子会得上一次。

02

急性还是慢性?

急性和慢性荨麻疹的皮损外观相同,因此在患者初次发病时不可能区分这两种疾病。

大约2/3的荨麻疹在6周以内自行缓解,被定义为急性荨麻疹;剩下的一分部反复发作持续超过6周的被诊断为慢性荨麻疹。

03

慢性荨麻疹是不是一辈子好不了?

CSU极少会是其他潜在疾病的征象。若真的如此,常伴有其他容易被患者和/或医生发现的全身性症状。

CSU极少会永久存在。近50%的患者会在1年内缓解。但是,在疾病持续1年以上的患者中,约14%的患者5年后仍有症状。

CSU并不属于变态反应,很少会给患者带来急性风险。这一点可能会令患者困惑,因为急性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都是变态反应的表现,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但CSU局限于皮肤和黏膜组织,不会像变态反应那样累及其他器官系统。而且,有时伴随CSU出现的血管性水肿大多程度较轻,极少损伤气道。

大多数CSU患者的症状都可得到充分控制。

04

荨麻疹由什么引起?

新发荨麻疹可能具有多种病因,但很多患者中并无特定病因。与慢性荨麻疹相比,急性荨麻疹更可能存在可识别的病因。不同病因可通过多种机制激活肥大细胞。常见原因包括:感染;药物、食物或昆虫螫伤和叮咬引起的变态反应;导致非变应性肥大细胞激活的药物(如麻醉剂)引起的反应;以及摄入非甾体类抗炎药。

感染:病毒或细菌感染期间或之后可能发生急性荨麻疹,特别是儿童。一些儿科病例系列研究发现,80%以上的急性荨麻疹病例与感染有关。

药物:最常引发IgE介导性荨麻疹的抗生素为β-内酰胺类药物(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但已报道几乎所有类型的抗生素都能引发荨麻疹。

食物:通常在进食30分钟内发生。奶、蛋、花生、木本坚果、大豆、小麦是最常导致儿童全身性荨麻疹的食物。而在成人中,鱼类、甲壳类及软体动物、木本坚果、花生是最常见的诱发因素。

目前认为市售预制食品中的合成添加剂相对较少导致荨麻疹反应。而某些天然化合物会明确导致荨麻疹和全身性过敏反应,例如黄色食用色素胭脂树红和红色食用色素胭脂红。

04

要不要查过敏原?

对于出现新发荨麻疹(伴或不伴血管性水肿)的患者,如果其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提示并不存在基础疾病或荨麻疹性血管炎,国际、欧洲及英国的医疗实践准则均声明无需进行实验室检查。美国的实践准则声明,“可考虑”对此类患者进行有限的评估,主要目的是在1/3将被证实为慢性荨麻疹的患者中较早发现基础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建议进行全血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尿液分析、红细胞沉降率及肝功能检查。请注意,荨麻疹患者不推荐常规做过敏原检测。

如果病史显示患者在暴露于某种特定诱发因素后不久(常为1-2小时内)出现了荨麻疹症状,则可能存在过敏性诱因。仅在这种情况下,可进行外周血变应原特异性IgE检测或皮肤点刺试验。例如,某患者通常不吃海产品,但在某种特殊场合中吃了海产品,如在食用蟹饼10分钟内发生了荨麻疹,则可进行螃蟹特异性IgE试验,尤其是发病前未进食其他新食物且患者因担心复发而不再吃海产品时。然而,解读变态反应试验结果的医生需要具备一些专业知识。阳性结果虽然不能确诊变态反应,但具有提示意义;而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变态反应。

05

荨麻疹不吃药会变成慢性?

不会。慢性荨麻疹与急性荨麻疹尽管在临床表现上难以鉴别,但在发病机制上却有较大区别。急性荨麻疹被认为是IgE接到的变态反应,而慢性荨麻疹则被认为不属于变态反应。慢性荨麻疹从一开始就是慢性荨麻疹,只是由于病程未满6周难以诊断,并不是由于急性荨麻疹未获及时有效治疗演变而来。

06

什么情况下该吃药?

抗组胺药是治疗荨麻疹的一线药物,可以缓解组胺引起的风团和瘙痒,却不能改变荨麻疹的自然病程。所以,是否用药可根据症状轻重和患者意愿综合考虑。在皮损广泛、瘙痒明显、合并血管性水肿等情况下,建议立即用药。

慢性荨麻疹如果症状控制良好,通常建议3个月后再逐渐减量,一直到最低有效剂量维持,帮助患者度过自然病程。

07

要不要忌口?

大多数指南并不支持膳食调整。未被发现的食物或食品添加剂过敏不太可能是导致症状的原因。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不是CSU的病因,没有必要进行食物过敏检测。但食物可引起CSU症状波动,而患者可以察觉到这种波动。其原因可能是存在“假性变应原”,比如:某些食物中(许多水果、蔬菜、海鲜及其他食物)天然的芳香化合物,以及加工食品中的人工防腐剂和色素。据观察,CSU已缓解的患者即使完全不忌口也不会导致荨麻疹复发,这支持在CSU患者中假性变应原的临床意义有限。所以,只要不存在明确的食物过敏,荨麻疹不需要忌口。

参考文献

[1]JAmAcadDermatol.;45(3):.

[2]NEnglJMed.;(3):.

[3]PediatrDermatol.;21(2):.

[4]JAllergyClinImmunol.;(5):.

[5]JAllergyClinImmunol.;(3):.

医学科普

医院故事

散文随笔

传递负责任的医学科普

讲述有温度的医患故事

扫描左侧小程序码

可向钟华医生咨询

钟华教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jxinjian.com/xzsb/98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