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读书笔记

作者:薄世宁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副标题:一生需要上一次医学院出版年:-10

豆瓣评分:8.8

本书探讨了生命、医学、医生、疾病、治疗、病患等话题。从医学的基础共识、疾病的缘起,到医疗活动的实质、医学的重大里程碑…...让医生的智慧为你所用。面对疾病,人人都该上一次医学院。

01

医学存在的终极理由:生命第一

跟没有上过医学院的人相比,你一定会有三个不同:

1.你会相信,你是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守护神。

2.你会相信,不怕难题有多难,怕的是没有办法解决。证据+经验+患者意愿,这三者结合给病人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现有最佳研究依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权利、价值和期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以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措施。这个定义说的是“循证医学”。

3.你会相信,只有能帮助人的爱,才是真爱。

02

疾病与人终生相伴

有人认为,健康不仅是没病,而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的完美状态。但是对于这个定义,很多医生包括我自己在内,并不完全认可。为什么呢?如果按照这个定义,健康是没病,那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健康的人了。到了成年,血管壁上开始出现斑块,血管会慢慢硬化变窄。这个时候是健康吗?肯定是健康的。算是病吗?也算,血管壁上出现斑块,能不是病吗?这就是一种健康和疾病共存的状态。

我认为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健康是可以包容疾病的;第二,健康并不是排斥疾病,健康是可以生病,又能让疾病康复。所以,疾病和健康之间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界限,二者是可以共存的。

我们的身体经常会被病毒感染,感冒就是一种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感冒病毒会不断地刺激我们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也因为这种刺激,变得越来越强大,就可以抵御更严重的疾病了。

03

医疗的本质是支持生命自我修复

真正治好病的是病人自己。所有的医疗行为,只是起到支持的作用。

医疗的本质是支持生命自我修复.这个共识包含了两个层面:首先是人体的自我修复,然后才是医学的支持。人体的自我修复是核心,是关键。

医疗的支持,就是给自我修复赢得时间、创造条件,等待自我修复最终发挥作用、战胜疾病。

免疫细胞就是一种强大的自我修复,如果癌症细胞可以逃过,那么说明这个时候自我修复垮了。如果不能够恢复这种自我修复,病人再怎么手术、放疗,效果都不好。

04

医学具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性格

最大程度地实现患者的长远利益,保护患者生命质量的医生,才是好医生。

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单纯地延长存活时间是远远不够的,维护患者的尊严,支持患者的生活意义,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是医学最重要的使命。

05

医患之间不是甲方乙方,而是联盟

我最喜欢听的一句话是病人说,我相信你,我们一起努力。我也相信,病人家属最喜欢听的一句话是医生说,如果这个病人是我的家人,我会选择怎么做。

06

疾病是人类进化的遗产

我们为什么会生病?我的答案是:疾病是人类进化的遗产。

进化只做到了让利益和风险平衡,而不是让利益最大化。多进化出一个大脑的区域,就需要额外的能量维系。所以,这么做同样是为了利益和风险的平衡。疾病就是妥协和折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其次,人类进化的速度赶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因此导致人体适应的不完美。咱们已经不用再为了一顿饭或者逃命去和野兽赛跑了。因此,运动量减少也就带来了高血压,肥胖又增加了人类患癌的风险。

第三,人类进化出了意识、理性和想象力,导致人类出现新的需求。需求和人体的能力匹配不完美。

07

病因追寻:疾病认知的历史演化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之所以伟大,因为他把医学从神鬼的桎梏中解救了出来。从此医学开始理性理解疾病了,人们开始从自身找病因。

我们通常把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这三门基础学科的成立,看做是现代医学诞生的标志。现代医学建立了一整套找病因的科学方法。不仅要找发病部位,还要研究发病机制和致病因子,致病因子就是引起疾病的物质实体。

医学专家发现所有的慢性病都和基因有关,比如肺癌。同样是肺癌,病人和病人的致癌基因不同。甚至同一个病人,肺癌组织的外层和内层基因变异也不同。只要坚信任何病都有病理基础,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那么在未来,越来越多的病就会得到解释,找到合理的病因,得到科学的治疗。

08丨病与症:为什么这些“病”不用治?

说起症状的作用,我用八个字来概括:病在说话,人在防护。什么意思呢?症状和病的关系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病在说话。出现症状是病在告诉咱们“得病了赶紧治”。比如发烧,你会想到是身体有地方感染了。

症状不仅能给我们提个醒“哪儿病了”,同时,绝大多数的症状都是人体的自我保护。发烧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它可以调动人体的免疫系统,杀死细菌和病毒。症状不仅能给我们提个醒“我生病了”,还能主动对抗疾病,甚至能预防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严重异常,这是生命的本能。

那么症状用治吗?症状具有双刃剑效应。比如过敏,过敏是人体接触到异物,免疫系统产生的排斥性反应,目的是为了让咱们远离过敏物质。但是,有些人的过敏反应特别强烈,会出现休克、气道痉挛、水肿,严重的会引起窒息和死亡。这些都是症状的双刃剑效应。

讲到这里你就明白了,病是因果关系的第一环,症是疾病发出的信号,同时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反应。

首先,要区分哪些是病,哪些是症,这是基础。因为病需要治,但症状却未必需要处理。不过多干预症状也是治疗。我认为,要尊重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保护,避免破坏天然的防御机制。所以,任何治疗都应该从病着手,对于症状要适度干预。

只有在体温过高的时候才退热。血压持续增高,必须又服降压药,防止血压持续异常引起后续的心脏、脑血管受损。但是你要记得,治疗高血压更重要的应该从改变生活方式,降低血流的阻力着手,而不能单纯依靠药物降压。

09丨代偿:疾病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突然发现的

比如结肠癌,从一个良性的腺瘤逐步演变成恶性肿瘤,通常需要15年。女性持续的高危型HPV感染到发生宫颈癌,一般需要大约十几年。

之所以人体能够在疾病状态下,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出现明显的症状,是因为人体有一种代偿机制。什么是代偿呢?就是代替、补偿。身体某些组织或者器官持续受损,已经没办法修复原样了,人体就调动没有受损的部分,加快补充或者代替受损的部分完成工作。只有到了疾病晚期,代偿不动或者超过极限了,症状才会出现。代偿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器官的基本功能,也就是为了保命。所有的慢性病,人体都会启动代偿。知道了代偿的原理,你也就知道怎么有效预防和治疗慢性病了。

下面,我为你总结了三个重要的建议:

1.主动筛查。比如结肠癌、直肠癌的发病率下降,主要原因就是推广结肠镜检查。

2.从源头上预防或者从中间环节阻断。比如宫颈癌。绝大多数是HPV病毒感染,先引起慢性炎症,然后到不典型增生,最后才发展成宫颈癌。所以,接种宫颈癌疫苗是从源头上预防HPV感染。

3.放大代偿机制。什么叫放大代偿机制呢?比如,对于心肌梗死病人,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适度运动就可以帮助形成小血管。病人以后再犯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10丨内共生:认知疾病的新角度

过敏性疾病,包括荨麻疹、湿疹、哮喘、鼻炎等,还有焦虑、抑郁、自闭这些精神问题;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这些自身免疫病;甚至癌症,尤其是结肠癌都和肠道的细菌息息相关。

人和细菌的内共生关系可以总结为:细菌可以帮助人类抵御其他有害菌的攻击;细菌可以锻炼人体的免疫系统;细菌还会帮助人体合成生理功能必须的一些关键物质。

打破内共生就会带来病。很多药物包括化疗药物、抗生素,很多食物包括糖,都会干扰内共生。内共生关系一旦被打破就会带来病。

其次,内共生被打破,有害的微生物就会趁虚而入,这样也会带来病。如果肠道菌群紊乱,就会引起精神问题,比如焦虑、抑郁、自闭症等等。

怎么重建或者恢复内共生呢?

第一个建议:少用抗生素。健康人不要动不动就用含杀菌剂的任何洗液或者漱又水。细菌没惹你没捣乱,你也别去主动攻击细菌,它和你不是敌人。

第二个建议:别太干净。

第三个建议: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比如苹果、梨、魔芋、黑麦、黄豆、青豆、枸杞、石榴、椰子、冬菇。不仅要多吃膳食纤维,还要少吃糖。

11丨健康的底层逻辑:人体免疫

人体免疫与任何病都相关。如何增加人体的免疫力呢?

1.认真打疫苗。简单来说,就是和体内的细菌“搞好关系”,养上一身健康的好细菌比啥都重要。

2.善待内共生。

3.正确看待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每一次不严重的感染,病原微生物都可以激发和锻炼人体免疫。

12丨诊断:假设与验证的循环

医生诊断的思维模式:提出假设-收集证据-验证假设

福尔摩斯说过一句话:一旦你排除了所有的不可能,那么剩下的不管多么难以置信,就是真相。

13丨治疗:医学目标与患者需求的互动

患者需求和医学目标是两个概念。治疗就是用可以量化的、客观的、标准化的医学目标去逼近患者需求。这就是关于治疗的第三个层面。

14丨临床诊治指南:是地板,而不是天花板

指南的全称是临床诊治指南,它的定义是:针对特定的临床情况,系统制订出的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做出恰当处理的推荐意见。一个医生规范地应用指南,就可以保证病的基本治疗。也就是说,指南是最基础、最标准、最规范的方案。

15丨药:医学解决方案的物质载体

《药品管理法》给药的定义是:药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物质。

首先,药可不只是治病,能够预防、诊断的也是药。比如,疫苗是为了预防;做增强CT打到血管里的造影剂,是为了检查。这些都是药。其次,这个定义更重要的是调节生理机能。

16丨医院:医疗服务最高效的组织形式

我们说的“见识”,就是先有“见”,才有“识”。见过大量的病例,才能积累大量的经验和教训,“我见过”是“我可以”的底气。

17丨公共卫生:性价比最高的健康工程

根据最新研究显示,口腔健康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等多种疾病有关,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每天多刷一次牙,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以降低9%。定期看牙医并且进行专业牙齿清洁的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14%。保持口腔清洁,还有利于预防老年痴呆症。所以,现在认真刷牙,不仅是为了口腔清洁和不得牙病,而且在几十年后还能带来更大效益,只是当下没有感受到而已。

疫苗保护人群依靠的是群体免疫效应。大家都打疫苗,才会起到最大保护效益,只有部分人打则会失效。比如麻疹疫苗,只有在接种率达到90%以上的时候,才会对大家集体保护。

治病的代价远远大于预防。疾病预防永远是性价比最高的举措。

18丨癌的生成机制:同归于尽的疯狂跑车

癌细胞就像一辆“疯狂的跑车”。

癌症基因突变最大的危险因素不是环境也不是遗传,而是随机错误。研究认为,引起癌症基因突变的因素中,最主要原因是染色体复制过程中发生的随机错误,这个因素占到了66%。而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加一起也只占34%。

咱们原以为没有癌症家族史,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不泡吧、不吃污染的食物、不着急不生气就可以远离癌症。现在看来,这些因素和癌症有关系,但是却没你想的那么大。真正的危险是随机错误。比如骨癌的基因突变:随机错误占了99.5%,遗传占0.5%,与环境因素完全无关。再比如,这几年国内高发的甲状腺癌,随机错误占98%,遗传占1.5%,环境因素仅占微不足道的0.5%。有些人说碘盐引起了甲状腺癌,是不对的。

细胞分裂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修复机制,是多细胞生物生存的基础。就是细胞分裂带来了随机错误。细胞分裂次数越多,癌基因发生的几率也就越大。细胞的每一次分裂都带来了基因突变,每次突变都有变成癌基因的机会。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生命中的每个时刻都处在患癌的风险中,生命就是一种癌前状态。年龄越大,细胞分裂次数也就越多,癌症发生风险也就越来越高。数据显示,40岁以上的人患癌症的风险呈指数倍增长。如果人的寿命达到85岁,累计癌症发生风险高达36%。年龄才是引起癌症最大的风险因素。

应该怎么科学理解生命和癌症的关系呢?我从医生的角度给你三条建议。

1.去除致癌因素,改变生活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患癌风险。即使基因突变也未必发生癌症,人体还有强大的免疫系统。保护免疫系统,减少慢性感染,仍然可以预防大约40%左右的癌症。降低患癌风险的科学建议包括:戒烟、戒酒、减肥、多运动、多吃全谷物食品、蔬菜、水果、豆类,少吃糖、少吃红肉(比如猪肉、牛肉、羊肉),这是改变生活方式。避免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幽门螺旋杆菌、HPV病毒感染。已经感染了,要治疗或者定期复查。

2.定期进行疾病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不是每个人都有癌症,但是每个人一定有癌症之前的病变。每年做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查,见到腺瘤就切除。腺瘤就是一种癌前病变,长期发展就可以变成癌症。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结肠癌、直肠癌发病率比预期的减少了85%。

3.既然越来越长寿,那就应该接纳癌症,和它共存。癌症并不等于死亡。

20丨冠心病:不只是器官问题,而是全身病

18世纪的时候,有医生带着冠心病患者到森林里锯木头,每天持续30分钟到1小时,3、4个月后患者的心脏不疼了。这就是运动的效果。

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氧耗的药物,如倍他乐克等;降低血压、改善心肌重构的药物,如某某普利、某某沙坦。这四种药物,是治疗冠心病的基础药物。危急的时候,做介入手术可以救命。所以,千万别犹豫。

21丨心身疾病:不仅是心病,而是真病了

首先,压力导致的胃溃疡是真病。看来心病,确实可以引起真病。

仅有应激,不会得病,对应激产生了剧烈的心理变化,之后引起了身体上的病。这就是心身疾病,也就是心理剧烈变化带来的躯体疾病。

心身疾病的三个环节:应激、心理改变、躯体疾病,缺一不可。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是心、身同治。消除刺激因素,然后才能去除心理学病因。

22丨医源性损害:制度才能让它最小化

医源性损害的定义是:由于医疗人员的言谈、操作行为不慎以及医疗相关操作的副作用,而造成患者生理或心理上的损伤。

医疗事故是第一类医源性损害,最容易出现在手术或者操作环节。它又分为技术事故和责任事故。技术事故是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诊疗经验不足,并没有主观故意违反操作规程。责任事故,就是医生个人的责任心问题了。

23丨疼痛:不仅是症,还可能是病

中国吗啡类的镇痛药物用量不到美国的1/10。要知道,咱们的人口可是人家的4倍多。尽管受到伤是客观的,但是疼痛却不客观,疼痛的程度是主观感受。所以,以后别人再说疼的时候,你可千万别说“真矫情,有那么疼吗?”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别人有多疼。

我们把持续时间大于三个月的疼痛,称为慢性疼痛。怎么科学地对待疼痛呢?我给你两条建议:

1.改变观念。很多人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有了病就应该痛。所谓“病痛”,从古至今中国人就是把病和痛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癌症。癌症病人吗啡药物上瘾的比例低于1%。

2.科学治疗疼痛。免除疼痛不只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止疼更是一门专业的学科。

24丨衰老:老不是问题,衰才是关键

老就一定衰吗?未必。衰老速度在个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年龄大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衰老的程度。但是衰老的本质,却不是年龄大。衰老的本质是自我修复能力下降。

衰老的第一个层面:基因损伤。基因突变就是一种损伤。从这个角度看,癌症就是衰老的一种表现形式。

衰老的第二个层面:细胞功能异常。比如,内分泌腺体分泌激素越来越少。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引起皮肤弹性下降、皮肤干燥、月经紊乱和骨质疏松。再比如,细胞利用营养物质的能力下降,出现糖尿病、高血脂。所以这类病人并不完全是营养物质摄入过多,同时还有利用障碍。

衰老的第三个层面:只有自我修复能力下降了才是真的衰。自我修复能力下降了,没办法修复基因损伤,没办法恢复细胞功能的时候,才是真的衰了。所以,衰老的本质不是年龄,而是自我修复能力的下降。

25丨疫苗:对抗疾病的新逻辑

我把疫苗的工作原理分成三层:第一层:用生小病,来预防大病。

只要疫苗的接种覆盖率达到一定比例之上,群体接种,才会形成群体的保护屏障。也就是大家一起打,不仅对我好、对你好、对大家都好,这是公共利益。比如麻疹,达到90%的人群接种率才能有效预防麻疹爆发。

26丨静脉输液:给药途径的新思路

肿瘤科的医生就开发出介入治疗。也就是把导管直接放置到供应肿瘤组织的那根血管里。局部给药,既增加了药效,还降低了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只有严重病例才会需要静脉补液。静脉输液未必比口服来得更快。

27丨麻醉:不疼,才有无限可能

麻醉是怎么出现的呢?19世纪初的时候,美国上层社会有一种时尚,就是在聚会的时候吸笑气。笑气的化学名称是一氧化二氮。后来,发现了一种跟笑气类似的东西——乙醚,而且乙醚的麻醉效果比笑气还好。在ICU,我们联合应用麻醉药物中的镇静药和镇痛药,让病人做到安静、不疼。这些药物减少了ICU病人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比如消化道大出血,以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保证了病人的安全。

28丨护理:既是医嘱执行者,又是安全代言人

X射线:最小干预获取信息的新起点。X射线检查是临床最主要的检查手段之一。

CT全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无论扫描的影像多么清晰,它的基础原理还是X射线的原理。

超声检查:利用超声波遇到人体组织后对反射信号的接收、处理,以获得体内器官的图象。这也是利用相互作用来获取活体信息。

核磁共振:利用人体组织的氢质子在磁场下的变化来形成图像,反映组织内部的情况。这还是利用相互作用来获取活体信息。

今天的放射设备,在有效控制放射剂量和规范应用下,已经非常安全了。比如用于检查心肺疾病的胸部X光片,以及用于肺癌筛查的低剂量肺部CT检查。

29

抗生素:物种竞争关系的巧妙利用

人类研发一种新型抗生素要用数年甚至十几年,但是细菌只需几个小时就能完成一次进化和迭代。所以,再强、再新的抗生素,也不可能杀光所有的细菌。杀不掉的细菌终将耐药。除了耐药问题,大量应用抗生素,还会打破肠道内细菌的内共生关系。作为医生,我给你三条使用抗生素的建议:

1.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应用。抗生素是好药,不会带来多大的副作用。所以,在严重感染的时候一定要用抗生素,不要排斥。而且要早用,按疗程用。

2.鼓励人体的自我防御。

3.少备抗生素。家里的小药箱,可以备退烧药、感冒药、平时吃的慢性病用药,但是我认为不要准备太多的抗生素。

31丨呼吸机:热修复的新起点

如果你问任何一个ICU医生,他最拿手的是什么手艺?我相信每个ICU医生肯定会说是用呼吸机。生命支持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可以做到短期内替代心脏和肺工作,维持基本生命用到的设备就是“魔肺”,它的全称是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简称ECMO。

32丨氯丙嗪:精神病治疗的第一道曙光

氯丙嗪开启了药物治疗精神疾病,让病人恢复社会功能的新时代。到了年,人类又开发出第三代抗精神病用药阿立哌唑。

笛卡尔的二元论则认为,精神是独立于物质存在的。这些误解都源自于人们不了解精神病的发病机制。很多病,医学可以通过客观的检查找到明确证据。所有疾病一定有物质基础,找不到不代表没有。这一理论再次得到夯实。我们可能短期内没办法精确了解因果,但只要能找到发病的某个因果链条,阻断链条,同样可以治病。从干预因果,到干预因果链条,这是医学治疗思路的拓展。

33丨脑死亡:重新定义生命终点

一旦诊断脑死亡,就是死亡。脑死亡意味着作为人本质特征的意识已经消失,这就是生命的终结。

35丨循证医学:如何获得最佳治疗方案?

循证医学的定义是,用当前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结合医生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并且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把这三者结合起来给病人制定治疗方案。所以,循证医学就是证据+经验+患者意愿,最重要的是证据。证据为王。

循证医学的五级证据从高到低依次是:荟萃分析,随机对照,对照研究,前后对比,个人经验。

36丨避孕药:把女人的身体还给女人

服避孕药有副作用,它最大的副作用是增加了静脉血栓的机会。所以,35岁以上,吸烟或有心脑血管病的女性,不推荐用口服避孕药。

39丨奥斯勒:实践为什么成为医学的核心理念?

威廉·奥斯勒医生被称为“现代医学之父”。医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每个病人都不同。而且即便是同一种病,不同的人用同一种治疗方法用同一种药,效果也不一样。医学充满着不确定性。奥斯勒通过“床边教学”解决这个问题。医学生在医学院上学的时候就开始进入临床实践。到病房里去学习、实习,边学习理论边实践。天天和病人在一起,想不成长都难。

42丨伍连德:公共卫生如何战胜大规模传染病?

伍连徳认为鼠疫在人和人之间经过呼吸道传播。他给这个病起了一个名字——肺鼠疫。伍连徳提出了大规模传染病的控制原则: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既然肺鼠疫是人和人之间呼吸道传播,所以必须减少人员流动并且采取隔离。

43丨林巧稚:为什么现在女医生那么多?

林巧稚具备大医生的全部特质。首先,学术贡献。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她主持和倡导下,中国开展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宫颈癌筛查。这项举措让宫颈癌早期发现率提升了大约8倍。其次,职业精神。最后,看病不看人。

44丨精进第一关:少即是多

有一句话说得好,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个原则在医学上就是医生精进要过的第一关:少即是多。高端、复杂的治疗未必是好的治疗,也不等同于彻底治疗。不仅医生,所有的人都有误区。越是在涉及到生命的时候,这些误区就表现得越清晰。

第一个误区:认为越多越安全。你会不会觉得做完手术,最好多用几天抗生素,这样能预防感染呢?对于癌症,你会不会觉得切得越多,也就治得越彻底呢?

第二个误区:把所有异常都当成病,必须纠正到正常值。

第三个误区:把高消费当成好医疗。

医生突破这些思维误区,才能成长,这就是医生精进的第一关。同样对病人来说,能明白少即是多,才是一名理性的好病人。

《英国医学杂志》(TheBMJ)一篇文章指出,多数药物只对30%-50%的病人有效。这就意味着,在能解决问题的最少的药物基础上,每增加一种不仅不会带来收益,反而会因为药物的副作用,引起医源性损害。

怎么找到干预最小、效益最大的节点呢?这似乎是个难题。我总结了三个解决方案:

1.寻找杠杆解。杠杆解的意思就是挖掘出蕴藏的真正问题,找到一个关键节点,用最小的干预获得最佳的效益,而不是全面处理症状。多数情况下,这些病人可能都面临肥胖和不运动的问题。

2.在效益相似情况下,寻求代价最小的解决方案。

3.终局思维。意思是从终点出发考虑问题,来决定当下的选择。也就是“倒着思考”,根据结果决定治疗方案。对于微小甲状腺癌,动态观察就可以,如果确实需要手术的,仅仅切除病变那侧的甲状腺就够了,而不是都需要做全切。

45丨精进第二关:在信息不完备下快速决策

在病人命悬一线的那几分钟里,这些原因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三个字:先保命。如果病人病情严重危及生命了,就要一次性考虑到所有的概率,包括罕见问题,因为这个时候,时间就是生命。

46丨精进第三关:克服不理性的冲动

例如,面对一个急性肾炎症状的病人,审慎的医生观察到两个细节:第一,病人的出血速度明显加快。第二,他的尿里面有一层漂浮物。由此判断这个病人应该是流行性出血热。与此相反,如果只是一味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jxinjian.com/xztp/64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